标签:
游戏亲子心理健康幼儿心理育儿 |
分类: 生活蜜罐 |
饭后一家三口玩游戏。
游戏是模仿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时老师带领小朋友玩的游戏。大致内容是这样的:老师戴上老狼的头饰,然后唱:一只老狼出来了,肚子饿得咕咕叫,看见了小动物,嗷嗷吃掉了。老师边唱边做老狼要吃小动物的动作,小朋友们则躲到小椅子后面,躲慢了的小朋友就会被“老狼”捉住。
在开放日的那天,啵妈看幼儿园小朋友做游戏时,啵啵躲得非常快。说实话,啵啵很害怕老狼。曾经还问过啵妈:狼在哪里呢?会不会从动物园里跑出来?狼从动物园跑出来怎么办?(反思:啵啵为什么对害怕的事情总是如此的焦虑?)
现在在家游戏,就没有头饰了。啵啵任命:爸爸当老狼,我和妈妈当小动物躲起来。游戏时,一家三口正好在放两张台式电脑的桌子旁边,啵啵和啵妈就可以一人躲进了一张电脑桌下。按啵妈的个子是不能正好躲进电脑桌下的,只能进去一半,啵啵就能躲得很好了。
游戏开始,啵爸开始唱歌了,当然啵爸是不会唱的,啵妈帮忙,啵爸应和。 啵爸一唱歌,啵啵很快就躲进去了,但啵爸一下子也能捉住啵啵的一只手臂,然后边唱边把啵啵往外拽。啵啵的表情一下就变了,边哼哼边反抗,不让啵爸拽着自己。啵爸没有体会到,生拉硬拽地把啵啵给拽出来了。这下坏了,啵啵脸仰起来放声大哭,非常伤心的样子。啵爸没有摸着头脑,好好的怎么就哭了呢?啵妈问:怎么这么伤心啊?啵啵大声哭了会,然后还是哭着说:我躲起来了,爸爸还要抓我。
啵妈一下就明白了,啵爸没有遵守那个游戏规则,躲起来的小动物老狼是捉不到的。啵啵躲得很好,啵爸却非要将自己拽出来。一下子,啵爸和啵妈都不知道怎么安慰啵啵了,啵妈只好说:这样吧,现在告诉爸爸,躲好了不能再捉了,我们再来一次?
一家人再玩了一次游戏,这次捉的是啵妈,因为啵妈没躲好。虽然第二次游戏顺利的玩了一遍,却没有第一次游戏开始时的喜悦,只是勉强完成游戏而已。
这次游戏后,啵妈想了很长时间,有了这样几个假设:
假设一:
假如游戏前,啵妈或者啵啵告诉啵爸游戏规则,那么第一次游戏就会很成功,会高高兴兴的玩第二次、第三次......
假设二:
假如啵妈看到啵啵的表情不对了,提醒啵爸游戏规则,也能避免啵爸破坏游戏规则而引起啵啵大哭。在游戏进行中,这样做好不好呢?让啵妈提醒好不好呢?啵妈似乎总是在啵啵面前提醒啵爸,啵爸的威信似乎已经在下降了。。。。
假设三:
假如啵啵意识到啵爸不知道游戏规则,在拉自己手臂时,啵啵自己大声告诉啵爸正确的游戏规则是怎样的,这样也可以的呀!可是按啵妈了解的啵啵,似乎这一时间他做不到。。。。。。。
假设四:
在啵啵伤心的大哭时,应该还有更好的正确的方法去安慰啵啵,然后去解决这个问题,让游戏依然在喜悦的气氛中进行,让啵啵不受伤害,就像一系列育儿书里的案例一样。。。。。。可是啵爸和啵妈都不是育儿高手,也是学习如何做爸妈。
假设五:
以上都是啵妈杞人忧天,这只是个小小的游戏而已,啵啵的心理不会受到任何不良影响。也不会显露啵妈在育儿过程中的任何问题,啵啵的心理是健康的,游戏中的行为符合该年龄段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