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妈_友童:“人类已经进化了几百万年,在时间的长河中,人类从最早的语言、绘画到象形文字、再进化到文字,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孩子的学习,也是一样,从他自发的涂鸦、绘画,再发展到学习文字和算术这些抽象的东西,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孩子出生到这个世界以后,他需要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来认识世界,然后,通过这些自身的感受,积累感觉经验,形成最初的理解和认识;在今后的日子里,随着外界给他的信息越来越多,再不断去调整。
孩子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感觉经验、获得形成清晰概念的能力之后,才能具备正确判断的基础,理解事物内在的联系。当孩子还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时,让他过早地学习知识,他当时虽然记住了,但是根本吸收不了。这就好比,我们给小树浇水,可是,我们浇的这种水,根本不能被树根吸收,然后,水多了就要溢出来。给孩子灌输的知识如果太多,他不仅吸收不了,还会产生厌学。
过早学习知识的害处不仅于此!”
超级勤快虫妈说:错错错!!!
这里有两个重要的错误。
第一
懒妈说到了灌输.既然是灌输就违背了快乐学习的原则。
第二婴幼儿的记忆方式实际上与我们不同,他们的记忆方式是“模式记忆”。
我在给虫虫看字卡的时候就明显发现,虫会记错的从来都是字型特别相似的字。比如“象”和“家”。再次证明了模式记忆的记忆方式。
婴儿(特别是零岁至一岁的婴儿)的这种对外界的认识模式,并不是从简单步入复杂的,而是与简单、复杂无关,只要这时给予刺激的对象,他就会原封不动地认知。
因此,在这一时期里,给予婴儿的感官刺激复杂一点也无妨。这时婴儿的摄取能力(接受能力)比其他任何时期都强,可以说是最强的。所以,我们必须给婴儿最好的东西。这时若给予复杂的刺激,婴儿的大脑里便会因此而形成复杂的回路。
但应该清楚的是:首先,刺激不能过于强烈(也就是没有任何负担,压力烦恼);其次,没有反复的刺激,良好的回路是无法形成的。
这种成人所不具备的婴儿模式的学习能力,一般被认为具有以下的作用:
婴儿通过出色的图像学习能力,把接受到的刺激记忆在脑细胞中。这是凭着其不可思议的接受能力记录下来的,外部没有任何表现,婴儿自己也毫无意识,只是被固定在其潜意识之中,就像照片的底片一样巨细无遗地被记录了下来。
当这些东西作为才能、性格或者行为开始表现出来的时候,那已是在孩子过了三岁、进入了思考能力的发展期了。以语言为例,孩子在三岁过后,词汇量忽然增多,变得能够自由、正确地运用难度较大的词语说话了,这毫无疑问是源于孩子在无意识时期里由图像模式的学习所奠定的基础。
这种图像模式,不仅使孩子的言词具有特点,而且其发声也具有本国的特点。
婴儿在听到外语时,能够制造出与这个发音相应的发声器。不过,这种能力在零岁至三岁时最为敏感,接着便逐渐衰退,到了六岁基本上就完全消失了。
继续懒妈_友童:“说一个我自身的体会:
前不久,搞华德福教育的吴蓓老师借给我一本她从欧洲带回来的经典图画书。因为华德福教育非常注重孩子的艺术修养,这本书的画面很美,很朦胧的那种美,里面讲了一个很美的童话故事,还配了一些可以动手玩的小插件,比如会转的纺车、会变化的天空等等,既好看又好玩。
我带这本书回家给好好看。想先让她自己看,告诉她:“你先看,然后给我讲讲里面的故事,好吗?”好好欣然同意。只见她翻开书,高兴地指着里面的瑞典文字说,“我认识!” 然后逐个指着那些字母念:“E、M、O...” 又翻一篇,接着念字母。。。念完字母,把书一扔,高兴地跑别处玩去了。
我极怅然。。。这么一本美丽的图画书,她没有被里面优美的画面和生动的插件吸引,却把注意力都放在那些字母。。。后来我把这本书放在好好小书架的醒目位置,一连几天,她每次翻看,都是先念字母。。。”
超级勤快虫妈说:不认同这个例子,我觉得问题在于这个例子里的孩子是怎么被教会字母的。她的认知过程是否存在强迫和灌输?!我虫虫已经可以指读26个字母了,从未发生过这种情况。
“我们知道,一个孩子学习好坏,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能否主动积极地思考。思考能力的形成,并不是通过知识性学习来获得的。孩子从一出生,就通过感受身边的世界开始了自主学习,在感知世界的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每个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过早认识文字和数字这样抽象的符号,他的注意力就会更多地集中在这些抽象的事物上,不会更好地去了解和感知身边的世界,不仅不能感受到很多真实美好的事物,更有可能缺少自己理解、归纳和判断的主动性和能力。
欲速则不达——“催促成长的代价是损失了做人的潜在素质:开放、热情、灵活、想象力和创造力、充满朝气、好奇的天性。如果童年期,孩子没有机会发展这些素质,长大后弥补就会事倍功半,若要重新开始培养这些素质,那就更难了。”
德国教育专家在十几年前,曾列出如下的研究数据:
“奔跑跳跃不足的儿童,没有足够的时间荡秋千或在泥地里玩耍的儿童,没有机会爬树学习平衡的儿童,他们倒走困难,在数学方面落后,动作迟钝费力,这样的儿童不能正确地估计力度、速度和距离,而且比别的儿童更容易发生意外。”
“十分之一的青少年已经听力受损,60%在校儿童身体姿势不良,35%体重超常,40%循环系统有毛病,38%肢体协调能力欠佳,50%以上在跑跳有用运动中缺乏耐久力。”
—— 德国GEO杂志,1995
想一想,上面所说的那些孩子,今后能保持旺盛的学习能力、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吗?”
超级勤快虫妈说:问题又再次出来了“奔跑跳跃不足的儿童,没有足够的时间荡秋千或在泥地里玩耍的儿童,没有机会爬树学习平衡的儿童,他们倒走困难,在数学方面落后,动作迟钝费力,这样的儿童不能正确地估计力度、速度和距离,而且比别的儿童更容易发生意外。”
“十分之一的青少年已经听力受损,60%在校儿童身体姿势不良,35%体重超常,40%循环系统有毛病,38%肢体协调能力欠佳,50%以上在跑跳有用运动中缺乏耐久力。”这样的伤害会在快乐早教的情况下发生吗?概念是不是又一次被完全混淆了?!
让我们再来温习一下潜能递减法则吧:
儿童的潜能遵循着一种规律,那就是递减规律。比方说吧,生下来具有100分潜能的孩子,如果一出生就受到恰当的教育,将来就可以具有100分的能力;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非常理想的教育,将来也只能具有80分的能力;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具有60分的能力了。这就是说,教育得越晚,儿童与生俱来的潜能就发挥得越少。这就是儿童潜能递减规律。
产生儿童能力递减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动物的各种能力有着不同的发展期,而且各个发展期是基本不变的。当然,某一些能力的发展期可能很长,而另一些能力的发展期
则很短。如果一切能力不在发展期内得到发展,就永远不会再有发展。比如,小鸡"追随母鸡的能力"的发展期是孵出后4天左右,如果不在这段时间内发展这种能力,它就永远不会具有这种能力了。所以,假如在小鸡孵出后4天左右这段时间里,把它和母鸡隔离开,它将永远不再追随母鸡。再比如说,雏鸡"辨别母鸡声音的能力"的发展期是在孵出后8天左右
,假如在这段时间里不让它听到母鸡的叫声,它就会永远丧失这种能力。小狗"把剩余的食物埋起来的能力"的发展期也是固定的,如果让小狗在发展期内呆在不能埋藏食物的地方,这种能力就再也不会发展起来了。同样,人类的能力也有固定的发展期。
各位朋友,你们仔细阅读一下潜能递减法则下面这一段关于发展期的文字,是不是与西方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的“儿童的敏感期”理论说的是一个道理。
其实虫妈觉得说来说去正是说明快乐早教的可行和必行!!
蒙氏教育认为数学、符号和自然科学敏感期(4.5~5.5岁),并不是说在4.5~5.5岁之前不能接触数学、符号和自然科学。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识字。什么是识字?真正的认识字指的应该是正确掌握这个字的听、说、读、写、用。那么在孩子数学、符号和自然科学敏感期到来之前利用他与生据来的“模式记忆”轻松的,无负担的掌握字的任何一项,或者3项内容,有何不可?!
再唠叨一次:
希望优美的语言不能磨灭真理。
随意的定论不要代替成绩和快乐!
真心希望孩子们包括我最爱的宝贝虫虫快乐!健康!聪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