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2023-10-25 08:57:38)
标签:

苏州

苏博西馆

镌録清嘉

年岁四时

瞎白话

分类: 博物熠然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西馆的“镌録清嘉”展,核心点就是第二单元--年岁四时,24节气每个节气都有一张版画,很有意境,自然是每张都不能错过的,要细品。
第二单元:年岁四时
    最早的二十四节气即是根据斗转星移制定的,在时空流转中,唯有北极星岿然不动,于是艺术家将天文星斗融入24节气画作中,每个节气都绘制对应北斗七星指向,以二十四节气为贯穿全年的时间线索,以不同时期的锦绣纹样作为底纹,以花窗、节令美食与花卉为画面主体,全面立体地体现姑苏精致生活,展现诗意江南的浪漫。
---------------------------------------------------------------------------------------------------------
春生:
姑苏,春意烂漫,诗意了千年。
姑苏之春,以百花为衣,梅为序曲,桃杏纷至。
姑苏之春,在味蕾深处,是春卷包裹的绿意,是香椿抽出的嫩芽,也是桃花鳜鱼的鲜美。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声音:
公鸡叫声(喜神降临)、皮市街花鸟市场、鱼戏水声(松鼠鳜鱼)、油炸声(春卷/油汆团子)、雷声(惊蛰闻雷来似泥)、笛声(清明)、雨水(雨卜)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立春:又称“咬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岁之轮回,亦始于此。梅花尚迎寒盛放,但春的气息已藏不住。打春牛,吃春饼、春糕,咬一口最新鲜的春味,祈愿来年诸事皆顺。
此作品将苏博馆藏清代吴楷《花卉册》、清康熙仿成化五彩花蝶纹盘应用到创作中。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雨水:降水增多,天气回暖,雨水节气的苏州湿冷,老苏州人最爱那一口“油汆团子”,外焦里嫩,鲜肉鲜香,坐赏一汀烟雨,含露杏花。
此作品将苏博馆藏清康熙五彩花篮纹菊瓣盘应用到创作中。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惊蛰:一响春雷惊世梦。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玉兰悄然绽放,冰肌玉骨。坐在花树下用针挑出螺肉食,再把壳扔到房顶上,滚动声响能吓老鼠,以备清明后养蚕。
此作品将苏博馆藏明宣德款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碗应用到创作中。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春分:三月桃花鳜鱼肥,姑苏菜肴代表作“松鼠鳜鱼”正当时。这道菜有色有香,有味有形,甚至还有声:当炸好的状如“松鼠”的鳜鱼上桌时,浇上热气腾腾的卤汁,“松鼠”便吱吱地“叫”起来。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清明:春风和煦,天地清净,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踏春途中,杜鹃开得正盛,丛丛叠叠,春光烂漫。午餐可食新鲜酱汁肉,甜润鲜腴的味感在舌尖弥漫,唇齿留香。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谷雨:雨生百谷。旧时江南有“谷雨三朝看牡丹”之说,入夜,街市悬挂彩灯,仕女观游,文人雅士在牡丹花丛设花会或花局,饮酒作诗。香椿刚刚抽出新芽,与鸡蛋做成小炒,可做宴上的一道时鲜。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
夏长:
美食与初夏,是让人欢喜的邂逅。
立夏得尝三鲜,小满鱼虾清甜,芒种荷叶蒸肉,大暑紫薇飘香。
人谓苦暑热,我爱夏日长。
这是苏州盛夏的馈赠,也是希望的延伸。

声音:
蝉声(立夏)、太湖水声(清蒸白鱼)、冰块声(冰镇莲子/冰窨)、琵琶/蛙叫(晚纳凉)、翻书声(晒书翻经)、风铃(夏之声)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立夏:“立”,开始:“夏”意为“大”。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民间有俗语“立夏尝三鲜”,指蚕豆、蒜苗、和苋菜。绿树荫浓,尝一盘葱油蚕豆,窗外茉莉幽香袭人,薰风带夏,万物长。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小满:小得盈满,石榴花开如焰。夏天与农忙一起到来,正所谓乡村四月少闲人。此时太湖里的虾最为鲜美,虾肉清甜,虾籽香浓,组成一碗考验厨艺、耐心的“三虾面”。
此作品将苏博馆藏明代沈周“花鸟册”应用到创作中。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芒种:“芒种芒种,洋洋要种”,这个以农事命名的节气,一头关联着夏熟麦子的收获,一头关系着秋收谷稻的播种。田间地头,清风拂过,萱草花的香气混合着荷叶粉蒸肉的醇香,弥散在夏日傍晚粉紫色的天空下。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夏至:“数九”度夏,夜渐长。江南午后的蜀葵向阳绽放,纱厨藤簟,罗扇轻缣,尝一块清蒸白鱼,味淡而鲜。此时,苏州人的饮食以清泄暑热为主,白鱼正是滋补佳品。
此作品将苏博馆藏明代沈周《花鸟册》应用到创作中。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小暑:云散梅出,将入夏伏。滚烫的热油浇在煮熟的鳝肉上,一浇鳝丝,二浇姜丝,梅煎冰茶,鳝肉鲜香,泛舟溪上,赏接天的莲叶荷花。
此作品将苏博馆藏清代倪耘《花卉册》应用到创作中。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大暑:人谓苦暑热,我爱夏日长。设凉簟,卧舟中看月。莲子清甜,满口余香。帘动处,隐约有紫薇花香。桥头闻笛,满船清梦压星河。
此作品将苏博馆藏清代潘廷与《紫薇轴》应用到创作中。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
秋收:
姑苏的秋,是饱满的幸福。
黄叶红枫洒落一地,粉墙黛瓦也变得热情起来。
人们持螯赏菊,采芙蓉花,品鸡头米。
秋水无声,秋阳杲杲,秋日胜春潮。

声音:
烧草把声(烧青苗)、蟋蟀声(秋兴)、倒酒捧杯声(秋分品蟹)、黄雀声/啄铃铛声(唤黄雀)、夜行舟/寺钟声(枫桥夜泊)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立秋:
夏秋交迭,秋风染绿叶,木槿花却正当花期。与花面相交映的是苏州人售鸡头米的笑脸,做成甜羹,鸡头米软糯,桂花沁香。
此作品将苏博馆藏清乾隆粉彩绿里花形杯应用到创作中。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处暑:
处,止也,暑期至此而止。“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处暑时鸭子最为肥美。鸭肉浇上卤汁,甜美醇香。临溪边可见玉簪,这冰清玉洁的喇叭状小花,一开就是一串。
此作品将苏博馆藏清康熙五彩花篮纹菊瓣盘应用到创作中。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白露:
秋气渐深,寒蝉始鸣。清晨的露水日益浓重,在芒花上凝结成一年中最早的一场“雪”。凉风一起,空气干燥,新鲜的菱角可滋补身体,是为“补露”。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秋分:
秋分,阴阳相半,昼夜均而寒暑平。“秋风起,蟹脚痒”,大闸蟹为味中极品,张岱谓之“不加醋盐而五味俱全”。持螯赏菊,配热茶黄酒,吟诗联句。一年好景,最是橙黄橘绿时。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寒露:
西风紧,寒露将凝,秋的色彩愈加醇厚。小轩窗下,桂香点点,落影婆娑。几案上一盘油焖茭白,煸至焦黄,鲜香脆嫩,撒上一小把葱花,最是时令佳肴。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霜降:
霜降时,初霜还在遥远的北方,离抵达江南尚有三个节气。天高云淡,枯叶堆叠,芙蓉花独自盛放。苏州人喜食桂花糖藕,经过一个夏天积淀的藕段,灌入糯米,甜糯绵软。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
冬藏:
苏州的冬天是藏不住的温婉。
冬日的期待,是一场初雪,是一壶冬酿,是唇齿留香。
人间百味,至味是团圆。

声音:
雪地声(干净冬至邋遢年)、寒风声(五风信)、煮粥声(腊八粥)、叫卖锣声(钖挑夜担闻锣卖)、烧松枝声(烧松盆)、烟花爆竹声(过年)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立冬:
清晨,草木叶片间结一层薄薄的白霜,远看如雪。这薄霜能让青菜口感甜糯,所谓“霜打蔬菜分外甜”。焖一晚咸肉菜饭,花瓶里插一枝南天竺,火红的小圆果点亮整个冬天。
此作品将苏博馆藏清道光“文甫雅玩”款粉彩开框碗、现代赵时纲“岁朝清供图轴”应用到创作中。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小雪:
小雪时,江南之地寒意更深。茶梅绽放,其叶似茶,其花如梅,远看团团如朝霞。守着炉火,炖一锅砂锅鱼头,奶白色的鱼汤冒着泡。
此作品将苏博馆藏现代吴湖帆、潘静淑临王榖祥“群英图卷”应用到创作中。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大雪: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这时节万物沉寂,唯有松柏长青。江南人家开始忙着腌制各种肉食,空气中弥散着浓浓的酱香味儿,家人围坐吃火锅,“年”真真切切地到了。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冬至:江南人家最重冬至,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冬至前后,亲朋好友聚会,食卤菜、羊糕,称为“拜冬”。小院里腊梅凌寒开放,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一盏盏如宴上的金樽。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小寒:
俗谚有“小寒胜大寒”,此时江南已是隆冬。一碗浓稠香糯、寓意五谷丰登的腊八粥能够驱走寒意,也蕴藏着祈福、感恩的浓浓情谊。临近年关,苏州人爱在桌案上摆一株水仙,幽香点点,明黄色的花蕊让人眼前一亮。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大寒:
此时的江南到了一年中极为寒冷难耐的时候。甜糯的年糕是冬日的慰藉,苏州人说吃了会“一年更比一年高”。多好的口彩!亲友围坐取暖,兰香氤氲,共话家常。
此作品将苏博馆藏清代罗聘《兰花册》应用到创作中。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西馆特展】镌録清嘉之年岁四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