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秀山庄离艺圃很近,走走不到1公里,这两个地方一定是“套打”的了。离开艺圃,到环秀山庄时,下午近四点了。一天里打卡三个世界文化遗产,过瘾啊。
环秀山庄,名气似乎不是很响,但也是苏州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四分之一呢。环秀山庄这名字很晚才有,宋朝时,这里是雍熙寺西,乐圃。《宋史》称,朱长文“著书阅古,吴人化其贤。长吏至,莫不先造请,谋政所急,士大夫过者以不到乐圃为耻,名动京师,公卿荐以自代着众”。其后,多位名人入主。作为水乡,苏州的园林几乎都以水为主布景,而环秀山庄却是苏州城里唯一以山为特色的园林,造园手法独树一帜。环秀山庄的假山一直是苏州城里最珍贵的东西,堪称中国之最,有“独步江南”之美誉,有人将它与拙政园文徵明手植紫藤、织造府瑞云峰共推为“三宝”。两百年来戈裕良大师传世作品仅存两处,此为其一,可谓是中国园林叠山艺术的绝响,不朽的经典,所以是世界文化遗产。
环秀山庄最早始建于五代时期,为吴越王钱镠之子钱元璙的金谷园,宋代为文学家朱长文的乐圃,其后屡有兴废。明嘉靖年间先后改为学道书院、督粮道署,万历中为宰相申时行的住宅,明末清初裔孙申继揆筑蘧园。乾隆年间刑部员外郎蒋辑住此,建“求自楼”,以藏经集,又在楼后叠石为山,掘地三尺,引飞雪泉,并造屋筑亭于其间。其后相继为尚书毕沅宅、大学士孙士毅宅,其时,叫适园。嘉庆十二年(1807),孙氏后人孙均邀请叠山名家戈裕良重构此园,此后即以假山如真名扬天下。道光二十九年(1847),汪为仁购建汪氏宗祠,立耕荫义庄,并重修东北部花园,此园成为汪氏宗祠“耕耘山庄”的一部分,更名“环秀山庄”,也称“颐园”。后多毁损,1949年时,仅存一山、一池、一舫。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苏州市园林局和刺绣研究所共同出资,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与另外三个名园一起被列为苏州的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
环秀山庄的整体布局以堆叠奇巧的假山为主,一座假山占据了园林的一半,堪称湖石假山的中国之最。全园面积仅0.1公顷,经过仔细测量,假山占地才0.033公顷,不足半亩,虽高不足三丈,却有群山万壑之势,危径、洞穴、幽谷、石崖、飞梁、绝壁,姿态万千;深山幽壑浑然一体,有名山侠骨,势若天成,却好像平地而起,不见匠心。布局上前为厅堂、庭院,后为池水、假山,数十年来曾几度维修,园中现存有补秋山房、有谷堂、问泉亭、房山亭等建筑。前三进的古建筑群原是王鏊祠堂,苏州刺绣博物馆就设在里面。
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这座“是假若真”的假山大开大阖的气势,咫尺之间叠出了千里之势,且四面可看:正面,山体浑然带雄伟的感觉;从西往东看,可见山里面的沟壑、石桥,空灵不尽;在补秋山房推窗南望,结构又有变化,山路弯弯,仿佛另一番景致。园子的西北角上,还有一小型假山,小巧精致,与主山东西对峙,好似宾主对话,平衡中又显呼应。这种奇思妙想设计出来的假山,犹如立体国画,又似真山,说其独步华夏毫不为过。清代著名学者洪亮吉写诗赞誉:“奇石胸中百万堆,时时出手见心裁。”园林大师陈从周称:“造园者不见此山,正如学诗者未见李杜,诚占中国园林史上重要一页。”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