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路街区是第二天的午前到的,早晨先是去了葑门横街,之后走到网师园,又往平江路这里走,步数已经是不少了,急着找地方解决肚子,所以平江路并不是这天的重点,算是“搂草打兔子”,也就顺路晃了下平江河的南段,大致是建新巷到大儒巷之间。
从古至今,苏州有很多名称。北宋开宝八年(975),苏州在吴越钱氏政权统治下,叫平江军,北宋政和三年(1113)苏州升为平江府,元代叫平江路,主街平江路以此得名。朱元璋打下平江路后,改为唐时的名称又叫苏州府。平江河是苏州城内“三横四直”水系中的第四直河,平江河、路并行,河街相邻,是水城苏州的一个缩影。整个街区至今保持着“一河一街”、“河街并行”的传统格局,与十三世纪《平江图》所刻的“双棋盘”格局基本一致,是苏州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地区。从规划上来讲,说平江路是苏州古城的一块“化石”,也未尝不可。
作为苏州东半城曾经的主干道,
平江路北接拙政园,南眺双塔,长1600余米,曾经因为沿街有十口水井,又被称为十泉里。八百多年的沧海桑田,依旧分明地保留着“水路并行”的水巷格局,如今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平江路是南北向,房子只能造成东西向,而苏州大户人家的房子基本都是南北向,所以平江路上少有大户人家,没有庭院深深的大宅院。而两侧支巷历史悠久,大户人家比邻而居,都藏着耐人寻味的故事。比如,平江路西的悬桥巷,有同治状元洪钧的故居桂荫堂,赛金花作为妾曾住西路第五进堂楼;清代大藏书家黄丕烈也居住在悬桥巷里;南石子街里的竹山堂,是咸丰年间探花、官至军机大臣的潘祖荫故居,其后代将大克鼎、大盂鼎捐赠给国家,亦是一代佳话。傲娇的是这里走出17位状元。所谓“一条平江路,半部姑苏史”。
现如今的平江路正在打造成历史文化街区,相对于山塘街的“长”,这里则是“方”。平江路街区内现在还有8000多户原住民,开出了数以百计有特色的酒吧、茶室、咖啡馆、服装店、古玩店、画室、菜馆……这些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旅游文化型商业,丰富了平江路,视觉上具有传统现代结合的冲击感,来这游玩打卡的年轻人很多,给了平江路以青春的活力和新的感觉。
回想初品姑苏的这第二天,收获是最大的,三个顶级园林--网师园、艺圃、环秀山庄,两条老街--葑门横街、平江路,体力耗费也真是最大的。不经意之间,姑苏城内的三条老街竟然这初品都品到了,用一个词概括一下特点吧:山塘街-安静、葑门横街-热闹、平江路-时尚,当然,这只是个人彼时彼地的感受,未必准确。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