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元月,顶着“压力”,在上博的两个特展即将谢幕之前,又去了一趟,了了心里的愿望。自然,也是长了不少知识。事后,想到的一个词,就是“感恩”。一年的时间长度里,去了四次上博,感兴趣的特展无一遗漏,感恩逝去的2021。
“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是上博年底的重头戏,因为疫情的关系,有的境外展品未能到展,但能如期开展,也是十分不易了。这次来上博,主要是冲着这个特展而来。
15世纪末,随着欧亚交通新航线的开辟,东西方贸易格局开始改变,在席卷世界的大航海时代,中欧贸易与交流日渐频繁。瓷器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商品之一,源源不断地输出海外,不仅见证了明清时期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发展,也记录了当时图像、设计、技术与观念的交流,是东西文化对话与互动的载体。此次特展即以陶瓷为媒介,探究当时的世界贸易。
展览分为三个篇章。“中西交通”篇透物见史,通过外销瓷器在时间维度上展现16世纪至18世纪中欧贸易与交流的历史发展,在空间维度中铺陈东西航线与交通网络的拓展变迁。“中西交融”篇深入呈现中国瓷器如何融入及影响欧洲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室内装饰以及时尚风潮,透过油画作品、欧洲加彩、镶嵌改装与室内陈设瓷器,展示中西器用、审美和设计的碰撞与交融。“中西交汇”篇揭示贸易交往带来的技艺及观念交汇,以海外模仿中国与中国受域外启发的陶瓷产品,通过精心组合对比呈现窑业技术的互鉴,揭示中国技艺对世界物质文明的贡献,也透过陶瓷中的异域想象,探究图像背后的观念与思维。
序章 从中东到欧洲
大航海时代之前,中国与欧洲的交往及贸易需经中东地区中转,东西方之间的商贸由阿拉伯商人主导,货品自中东地区的大马士革等贸易枢纽,经威尼斯或热那亚输入欧洲。
辗转到达欧洲的东方货品数量稀少、价格高昂,是仅供权贵阶层消费的奢侈品。中国瓷器在其中备受推崇,成为王室、贵族间的外交赠礼,埃及苏丹曾以之馈赠法国国外查理七世、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威尼斯总督等欧洲贵胄。
在中欧贸易全面繁荣之前,中东地区的中转是东方货品输入欧洲的重要路径。精选的三件瓷器珍品,揭示当时中国器物通过外交、旅行、贸易等不同渠道输入欧洲的方式。这些精美的器物,不仅见证了这段特殊的流通历史,也开启了此后东方瓷器风行欧洲的先声。
-----------------------------------------------------------------------------------------------------
此碗是典型明代中期贸易瓷。1514年乔瓦尼
贝利尼所绘《诸神之宴》中可见类似品。尽管彼时新航路已经开辟,但远未成熟。中国瓷器仍经由中东贸易至欧洲,渠道多由威尼斯商人掌控,这类青花大碗出现在威尼斯画派的作品中绝非偶然。
1582年,德国埃伯哈特 冯
曼德沙伊德伯爵前往耶路撒冷朝圣,次年于奥斯曼帝国购得此碗,带回德国后添加金属以纪念兄长,这是中国器物经由旅行者之手,从中东流通至欧洲的著名实例。
明永乐官窑产品,随郑和下西洋船队到达欧洲,作为外交礼物赠予外邦。1547年,法国派驻奥斯曼帝国的大使将此执壶携至法国。作为外交礼物,这件执壶曾见证中国与中东的交往,又再次经外交使节之手,联结中东与欧洲,极具传奇色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