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日心得2023年1月26日

(2023-01-26 06:33:19)
标签:

读经心得

分类: 每日心得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此经最后强调的是“闻”经获益,而不是念弥陀名号获益。这个“闻”即是指要“入佛知见”,此经所宣说的是净土一乘道,也就是入净土一乘道的佛之知见,这里已经可以把大乘跳过去了。修大乘佛法与修一乘道有区别吗?肯定有。

接下来是听“闻”此经所能获得的六种利益。如果我们一条都不符合,则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闻”到此经。闻与听是有区别的,我们观察这个闻字,是耳在门内,耳表智慧,门是指我们的心门,智慧入了心门了,心发生了转变,这个就是“闻”。如果我们受持此经,内心没有发生变化,没有放下心中的挂碍、妄想、分别和执着,这就是没有“闻”到此经。听表声,声响过,了无痕,那入心了没有?不一定。

尔时世尊说此经法,天人世间,(1)有万二千那由他亿众生,远离尘垢,得法眼净。

“法眼净”是“五眼”(肉眼简择、天眼通达、法眼清净、慧眼见真、佛眼具足)中的第三个。肉眼简择指的是人眼,天眼通达指的是天眼,法眼清净指的至少是须陀洹(破“五见”开始放下执着的人)的眼,慧眼见真指的是法身大士(放下执着、分别的人)的眼,佛眼具足指的是佛(放下妄想、分别和执着,破一品无明的人)的眼。

我们当下的眼界,所见皆是净土吗?如果在我们诵读此经的过程中,都没有见到净土,那真是太遗憾了。世间烦恼再多,至少在我们诵经的时候,我们的心可以静下来,净下来,这就是真修行。这部经的摄受力很强,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解不开的结,越不过去的坎儿,就先放下,连续诵经三部,那个解决方法一定会像泉水一样从心底里面涌现出来。这个方法我试过很多次,都很灵,同样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拜佛,坚持拜佛一小时,那个解决方案也能“显现”出来。清净心生智慧。

2)二十亿众生,得阿那含果。

继续放下执着。

3)六千八百比丘,诸漏已尽,心得解脱。

彻底放下执着,证阿罗汉。

执着很难放下,我们现在有能力看到我们内心的执着吗?“止观”就是在这个阶段所要做的功课。止是停止,停止向往求索;观是内观,观自己当下的起心动念,我们都在念什么?是挂碍、是恐惧,还是颠倒梦想?当我们已经有能力观察到我们每个当下的起心动念了,这才是刚刚找到“微妙法”的大门,还没有入门,更没有得“微妙法”。发菩提心是一个节点,是从小乘入大乘的分界线。发菩提心之时,即是得“微妙法”之日。

我们受持此经,如果连世间名利、情执都还没有放下,还在名利里面打滚,在情执里面纠结,这连小乘须陀洹都没分,怎么可能会发菩提心?!做人需要老老实实,学佛更需要老老实实,实事求是,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修心)。从“敦伦尽分”开始修,每天做该做的家务事,孝养、关爱身边的家人,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等等,有时间就多干活,没事的时候就诵经念佛,少说闲话,多干实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