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心得2022年10月25日
(2022-10-25 00:43:27)
标签:
读经心得 |
分类: 每日心得 |
《弥陀心经》是修一乘道的心法,是诸佛如来无上之法,不但要细解,还要受持,于须臾顷为他人演说。
作为净土法门,首当其冲先要解一个“净”字,在《弥陀心经》中一共出现过三次“清净”: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感得广大清净居,殊胜庄严无等伦。我们从这三句话中看到了什么?是以愿为先导的“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促成了“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这是因法布施得聪明才智,又因无量智而能常住清净心。能发愿即是无上智,因有无上智能得无量智,又因无量智而得清净心,这里的清净心是佛的清净心,而不是菩萨、缘觉和阿罗汉的清净心。得佛的清净心是已入一乘道之净土法门。
什么是“愿”?还不是那个“原来的心”吗!会发愿即是要回归原来的心,回归本心。与原本之心相应的那个就是愿。愿有自他吗?当还有自他分别的时候不是愿,是欲。由欲转愿即是心心回向,回向菩提,回向真实之际,回向自性弥陀。在真实愿里,不但没有自他分别,连我都没有,就是愿本身,也就是“原来的心”。
我们再看《弥陀心经》中一共出现过两次愿: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前者的愿是在没有得三摩地之前所做的事,后者是在得三摩地之后所做的事。三摩地是定,是禅定,是甚深禅定,是安住于如如不动的心。得三摩地即能见自性之光。三摩地一词在此经中一共出现过四次,我们可以逐一找出来这四段经文,然后结合上下经文细细体会,此经中所说的三摩地的意境,很深,不是简单的打坐入定或者得一般的禅定功夫。
今天听老法师讲《科注2104》(384集)说到,那个能念佛的心也不是真心,那个没有念头,但又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的,从来都没有动摇过的才是真心,是自性觉。
我敢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见过真心,但是我们不知道,更不能常住真心。“那个没有力量的”但是又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的就是真心。真心是能够照见“五蕴皆空”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真心没有挂碍、恐惧和颠倒梦想,真心是“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
当我们能见到我们的真心后,我们的真心就能现出真正的大善知识来为我们作印证,“唯心所现”这是宇宙人生恒常不变的究竟真理。佛菩萨有求必应,如果我们还没有遇见能为我们作印证的真正的大善知识,说明我们还没有见到真心。
我十多年前曾经自问过,如果我已经达到围棋职业九段的水平,一定需要有人为我做印证吗?我现在有答案了,真实智慧是需要被印证的。什么不需要印证?佛性不需要印证,一切众生本自具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自我修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就是印证,“方以类聚,人以群分”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我们就是什么样的人。“朋”通“鹏”表有高远志向的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要把所学,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
“愠”是有不通的意思,比如血管里有血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说当世人因为没有智慧而产生怨气(不愠)时,能使之不愠,帮助他们不生怨气,化解怨气,这就是君子所为。
我们受持此经,修行证果后的印证标准,见“皆愿作佛第十”和“礼佛现光第三十八”两品经文。阿弥陀佛能做到的,我们也可以。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阿弥陀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