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今天这面包本不是我设想中的样子。我原来的设计是要拉风一点的,细节问题自认为考虑清楚了,可是面团都送去发酵了,才忽然发现我的想法在现在的季节实现不了。面团本身没啥问题又不好扔掉,临时改变也不知该做个啥样的,于是就整成最基础的橄榄形了。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执着固然是好的,该修正也得修正,这就是咱的做面包悟出来的道理
。
这面团里加了2小匙抹茶粉,吃时能品到茶香。当初不是为这造型设计的,所以板栗放得少了些,切面明显看出板栗少了,而且不大能吃出味道来,如果想做的话,建议增加板栗的用量。如果不用板栗,用蜜红豆也比较配。面打好了,手法合适,豆子是不会压散的。有焙友问为什么总是无法包进比较多的果干,问题在面团上,面没打到位哈。
说到面团,想起最近常被问到的问题,一起在这里答一下吧:
⑴我做的面包不如外面买的好,是不是没加改良剂的原因?
自家做面包,只要操作到位,品质也会很好,但这需要长期操作积累的经验来判断。刚做了几回面包,成品不理想是正常的,不失败怎么会得到经验。改良剂不是万能的,在自己操作不到位的情况下,加了改良剂也不会做出好面包。
⑵我用直接法做了几回面包,感觉不太好,是不是中种法做的更好吃?
这其实跟上面的问题是一样的。理论上讲,中种法做出的面包更耐老化,这是基于操作到位的基础之上的,操作得好,直接法做的包就很赞,操作不好,啥法做的都不会好吃。而且,中种法发酵的时间比较久,需要更多的经验来判断面团,还是在熟练掌握直接法的情况下再尝试比较好。
⑶为什么你用的汤种不是水和粉以五比一的比例做的?
什么是汤种呢?将面粉加入不同温度的热水,淀粉会膨胀,变成有粘性的糊状,这就是“糊化”,糊化的面糊即为“汤种”。从这个定义上可以看出,让淀粉糊化不一定非得水五粉一的比例,我常用的是水、粉相等比例的汤种,有焙友说太干了,那是没和匀,用勺子或筷子搅匀后它就是粘稠的了。
原料:
金像面包粉160克、低筋面粉40克、抹茶粉2小匙、细砂糖20克、盐2.5克、即发干酵母2克、水126克、黄油16克、板栗50克。
做法:

⒈将除黄油、板栗之外的所有原料放在一起揉至面筋扩展,表面光滑。
⒉加入黄油揉至扩展阶段后,加入切成小粒的板栗揉匀。
⒊将面团放在温暖处进行基础发酵。
⒋基础发酵结束,将面团分割成60克/个,滚圆后松弛15分钟(图1)。
⒌松弛后的面团擀成椭圆形,翻面后压薄底边,自上而下卷成橄榄形,排在烤盘上,放温暖湿润处进行最后发酵(图2)。
⒍最后发酵结束,用利刀在面团中间切口,切口处挤入软化的黄油。
⒎入预热180℃的烤箱,中层,上下火,15分钟。
切面图可以看出颜色是比较绿的,我拍完照片就出门了,两个小时后回来,暴露在外的切面已经象晒掉了色似的,发灰发白,应该是氧化的关系。抹茶粉开封后记得冷藏保存,尽快用完哈。

最后,俺得请个假,这周不再更新了。世界杯开幕以来,熬了这么多天,我实在是熬不住了。俺迷足球迷了整20年了,是意大利队铁粉。好不容易才赶上4年一回的大PARTY,咱去不了现场,怎么不得在电视机前候着啊。我白天一有时间就赶快打盹,晚上打起精神来熬着,也只能熬前半夜,后半夜2:30的比赛只能挑有自己感兴趣的球队参加的看。单忙看球也就罢了,偏偏赶上了半年末我工作忙,而且周末我还得跑装修市场忙活房子,所以,精力实在不济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