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送走了与会代表,会议正式结束了,忙碌之后多了许多感慨。参会的不是高校的教授就是有关单位的领导,那可是在我心目中带着神圣光环的人啊,失望的是,我却看到了他们的另一面。就拿送站来说吧,有些人愿意在烟台多玩一天,会议结束后一天才走,既然已经结束,我们就没有送站的义务了,为了远道而来的客人满意,我们按照时刻表定出送站的时间集中送,也就是时间相隔比较近的一起送,有人竟然相隔只有半小时也不愿意迁就早走,非得要求我们单独送一趟。
第二天,有个教授急着走,要求我们送,刚举行完晚宴,大家都在忙着收拾,赞助公司的老总决定亲自送她,她嫌人家喝了酒,不坐。好吧,这我们说不出什么来,虽然人家是老驾驶员了,酒后驾车总是不好,能开车的人中,只有我没喝酒,便开着自己的车送她去火车站,结果那教授把这当成是应该的,连声谢谢都没舍得说。
我们会上的纪念品是个电子计步器,一位教授几番“质问”我们:“你们为什么不送电子血压计啊,我最近血压不好,需要家里有个这东西。”真有意思,你家缺什么我们就得准备什么,那你家缺不缺房子啊。
还有个某高校的副校长,吃了顿饭回来就走错了房间,自然打不开门了,冲我们大发雷霆,非说我们给错钥匙了,钥匙一直在他手里,吃饭前他还在房间里待过,一顿饭工夫就变了?真是见鬼了。后来终于明白是自己错了时,一句道歉的话都没有,还趾高气扬地走了,气得我照着他的背影抡拳头。
类似的事情还有许多,让我很不舒服。判断一个人,通过外表和一些文字的描述是不够的,具体接触后得出的判断往往会与第一眼有相当大的差距。做面包也是如此,比如这加了紫米的吐司,有一定的健康概念,可是色泽实在不够诱人,说灰不灰,说紫不紫,没法让人一下子就提起兴趣。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有谁愿意静下来慢慢体会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物的真实内涵呢。
原料:高粉250克、蒸熟的黑米50克、细砂糖30克、盐2.5克、全蛋25克、干酵母4克、水130克、黄油15克。
做法:
⒈提前一晚将紫米放水中泡软,第二天将其蒸熟,放凉备用。(蒸熟的米相对较硬,在搅拌过程中不容易搅烂。)
⒉将面团原料中除黄油以外所有的原料放入面包机,启动“发面团”程序,运行20分钟后按停止。
⒊加入黄油,重新启动“发面团”运行20分钟后停止。

⒋取出面团,加入紫米揉匀或放入面包机中运行几分钟,温暖处进行基础发酵。(将紫米尽量用面包住,不裸露在表面,整形时也是如此。)
⒌基础发酵结束后的面团分割成两份,滚圆后松弛15分钟。
⒍将松弛后的面团擀成长椭圆形,再将边拉成长方形。
⒎松弛好的面团擀长,翻面后卷成圆筒,再松弛10分钟。
⒏将圆筒从中间向两边擀开成长条形,翻面后重新卷成圆筒,排入吐司模进行最后发酵。
⒐面团发至9分满时,表面刷蛋液,入预热180度的烤箱,下层,上下火,30分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