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民政局和广州市文明办共同出台了《广州市深化“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创建“慈善之城”2018年工作方案》,方案提出,今年广州将进一步完善慈善事业制度体系,包括修订《广州市募捐条例》等。
今年1月,中共广州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广州要建设“慈善之城”;随后召开的广州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创建慈善之城”。广州创建“慈善之城”已列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部署。
慈善的本质就是互助,而支撑人们互助行为的是爱心,也就是人们对同类的爱。正如一首老歌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奉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没错,多一点互助,多一点爱,我们生活的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在现实当中,慈善更多地表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上。而这个“弱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比如说,一个人的经济水平在社会上可能处于优势地位,但在年老体衰,无人照顾的时候,他又是一个弱者。因此,人人都可以帮助别人,也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慈善,就是把爱心和互助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
广州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城市,在这方面,出现过很多感人的事迹。2016年末,中国慈善联合会发布的第四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显示,广州位列全国第四,在广东省内排名第一,其中捐赠增长速度、社会组织增长速度均排名第一,慈善文化排名第三。应该说,这样的全国性数据是公平的,广州这座城市的爱心,就体现在这些数据上面。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慈善文化建设方面,广州在省内的排名没有达到第一,这也正好说明,广州建设“慈善之城”在慈善文化建设方面需要着力更多。慈善文化,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在城市中,形成市民自觉行善的氛围。慈善不仅是一种物质的赠与,更是爱心的传递,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之下,人们形成一种乐善好施的意识,营造出人人都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的美好局面。
慈善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相配合,需要多方面齐头并进。但是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从小培养,从娃娃抓起。很多到过香港的大陆游客可能对香港街边募捐的少年儿童印象很深刻。据笔者了解。在香港的中小学中,不仅有相关的课程向孩子们灌输慈善的知识和理念,更重要的是,成立了专门从事慈善的组织,让孩子们从小就能够亲身参与慈善事业,乃至组织慈善活动。这对于一个人的爱心及慈善意识的培养,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广州要建设慈善之城,不妨多从慈善文化的营造方面多着力,不妨多从学校着力,从孩子抓起。
本文发表于2016年2月6日《信息时报》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的时评微信公众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