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需要更为精细化的公开
(2013-12-30 09:56:38)
标签:
精心设计考察报告顾客公务用车要有杂谈 |
分类: 2013爱你一生 |
“三公”经费公开、政府财政预算公开,不是为了公开而公开,也不是说,支出越少越好。公开的目的,是促进财政支出精细化、合理化。换句话来说,是要实现政府财政的精细化管理,达到政府财政支出的最大效益。
精细化管理最早源于企业管理,上世纪50年代,在日本的一些企业首先兴起,这些企业通过改进一系列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细节活动来逐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设计开发、工程技术、采购、制造、贮运、销售和售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均以认真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规范的流程,实现严格的控制,从而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最小的投入创造出最大价值的目的。此后,在政府公共管理中,也逐渐引入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即通过科学测算,精心设计,在政府行政的各个环节,安排合理的流程,充分覆盖各个细节,最终实现投入和产出的最佳效益。
显然,在公共管理的各项事务中,财政是最适合、也是最有必要进行精细化管理的项目。实际上,目前各国通行的财政预算制度,就是财政管理精细化的体现。通过财政预算,明确了政府财政支出的目标、范围和内容。通过财政预算,减少了政府花钱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了科学性、合理性,使得财政支出能够产生最好的效能。
但财政预算还不能完全跟财政的精细化管理划等号。没有公开、没有监督的财政预算,最多只能算是迈出了精细化管理的第一步。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我国的财政预算没有向公众公开之前,编制粗疏,资金的使用不合理的地方很多。最令公众不满 “三公”经费的高居不下,某种程度上就是财政预算不公开的产物。企业之所以实行了精细化管理,是因为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争取客户,因此必须以精细化管理,实现产品和服务良好的质量。也就是说,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是顾客监督才实现的。同样,包括财政管理在内的政府管理,要实现精细化,必须要有“客户”的督促。而财政预算不公开,“客户”的督促就无法有效进行。
近年来,在各方的推动之下,各级政府的财政公开工作取得了有力的进展。从中央到地方,“晒三公”逐渐成为各级政府的“规定动作”,东莞市此次公开“三公”经费,也是在这个潮流之下进行的。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值得肯定。
有了公开,“客户”们的监督就有了着力点:各部门的“三公”经费是高还是低?为什么有的方面比兄弟城市高,有的方面比兄弟城市低?这些疑问不容易解开,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知道了各部门的“三公”经费具体数目,却仍然无法确切知道,这些支出是否合理?
因此,这就需要更为精细化的公开。比如说,某部门出国经费有这么多,那么该部门在这个财政年度,有什么人,去了哪些国家,考察目的是什么,行程具体如何,花了多少钱,考察报告有什么内容等等,这些都应该在今后的“晒三公”中进一步披露。有了精细化的披露,公众才能够判断,这些支出是否合理。反过来又推动政府财政的更为精细化的管理。这样的良性循环,才是“晒三公”最终要达成的效果。
本文发表于2013年12月30日《东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