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的PM2.5需要非常态治理
(2013-03-03 08:43:51)
标签:
信息时报教授历史上不愿意只有杂谈 |
分类: 2013爱你一生 |
PM2.5的这个名词,一两年前人们还闻所未闻,但近段时间却一路爆红,这两天更是成为新闻的主角。京津一带的PM2.5值达到了爆表的程度。在广东,情况稍好,但也不是很乐观,至12日18时,珠三角62个空气质量监测站有49个出现PM2.5超标,占全部站点的79%。广州市环保局公布的29个站点中,也有23个站点出现超标状况。对此,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灰霾专家表示:“广州的汽车、企业每天排放的污染物,已经超过了大气的承受能力,所以出现超标状况是常态。”
对于PM2.5成为常态这一说法。我的看法是,现在的环境污染,已经到了极度严重的地步,亟需大力整治。但我也担心,相关的政府部门、官员以及部分的专家会做另一种解读:超标状况已经是常态,天也没有塌下来,不如马照跑、舞照跳,从而懈怠了整治的决心。
我的担心并非多余,因为广州市出台过达到空气质量新国家标准的时间表,完成的时间是2025年。也就是说,我们还要有漫长的十几年的时间生活在这“非常态”的空气中,一个人的一生,还要有多少个十几年啊。就这样一个需要非常漫长时间才能实现的目标,有些专家仍然不以为然,认为要让广州的PM2.5等指标都达标,至少需要二三十年。
治理PM2.5到底有多难?我想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首先自然是技术上的,我不是专家,没有发言权。但既然 刘兑教授说了超标状况成为常态,是因为汽车、企业每天排放的污染物,已经超过了大气的承受能力。那么治理的主要方向也是很清楚的,就是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和工业废气排放。
但这也正是PM2.5治理除了技术上的困难之外,推进迟缓的症结所在。众所周知,进入工业时代,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空气污染。而工厂和汽车,恰恰又是工业时代最为显著的象征,也是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助推器,历史上如此,现在依然是如此。要治理空气污染,就必须向汽车和工厂开刀,而这恰恰又是诸多政府部门和官员所不愿意看到的。
相关的官员难道长有铁肺,不惧空气污染。非也,官员也是人,空气污染,他们也难逃其害。问题在于,人们在关于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公众利益和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的选择中,往往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那怕在身前,就会洪水滔天。不幸的是,一些部门、一些官员在治理空气污染的问题上,也不能免俗。
由此看来,治理空气污染既是技术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更是态度问题。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改变相关部门与官员的态度,在GDP增长与人民的健康、生命安全之间,学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过经验告诉我们,人们态度的改变很难依靠自觉自愿。所以必须要有一些非常规的、强制性的手段出台,比如更为清晰和迅速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比如诸如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中的一票否决制,比如大幅提高官员和政府绩效考核环保因子的比重并切实落实问责,等等。只有用这些非常态的手段,PM2.5超标成常态的不幸现实才有望得到迅速改变。
本文发表于2013年1月15日《信息时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