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国家垄断
(2012-06-01 08:53:22)
标签:
管仲中国食盐私盐宋体文化 |
分类: 2012一二一往前冲 |
在中国传统社会,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国家垄断制度,非食盐专卖莫属。据说,早在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改革的时候,就有国家专营盐铁的举措,即所谓“官山海”。但由于相关文字记载过于简略,语焉不详。加之《管子》一书究竟成书于何时,仍有分歧。所以食盐专卖始于管仲说,还未完全成为定论。食盐专卖制度更为确凿的开始年代是西汉武帝时期,当时,在桑弘羊的主持下,盐铁收归官营,西汉的财政收入因此有了极大的提升。但从一开始,这一制度就伴随着“与民争利”的批评。自此以后的2000多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当中,食盐一直由政府专营,其间,具体的经营形式有所变化,但国家垄断的实质从来没有改变过。
如果说今天的食盐专卖制度还有保证食盐质量,保障民众健康的功能的话,那么古代的食盐专卖则纯粹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的目地。在西汉以后的历朝历代,食盐专卖的收入都是政府的财政支柱。比如在唐朝中后期,食盐专卖的收入竟然占到了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政府的运转基本上就靠老百姓的盐袋子了。
不可否认,食盐专卖制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卖,就是因为匈奴多次南侵,西汉方面财力不济,疲于应付。而实行盐铁专营之后,财力大增,才会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和壮举。但总体来看,古代没有公共财政的概念,政府财政的增加与老百姓的福利不能说完全没有干系,但关系不大。财政收入的增加,除了国防的需要之外,主要是满足官僚体系运营、享乐以及维护他们自身安全的需要。而国防是否必须要由食盐专卖支撑也令人怀疑,比如国力、军力强盛的唐前期,恰恰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没有实行食盐专卖的时期之一。可见,如果政治相对清明、官僚机构不是那么庞大、社会经济发展良好,食盐专营并不是必须的。
但问题在于,官僚机构自身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安全需求是难以遏制的,在古代税源不多的情况下,食盐专营制度就必须存在且被不断强化。这种方式要比直接增税,看起来相对温和,过度的税收会显然激化官民矛盾。但无论表面上如何温和,仍然难以掩盖与民争利的本质,盐是每个人生活当中的必须品,食盐专卖,其实质就是以食盐作为要挟,强行征收人头税。
食盐专卖除了在经济上掠夺民众之外,还造成了其他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首先是社会不公,专卖制度造成了少部分人的畸富。古代的富商,十有五六都是盐商,他们帮助政府榨取民众的血汗,然后从中分得一杯羹,从而过着富比帝王的生活。其二,食盐专卖制度造成了大面积的腐败。凭借这一制度,历朝历代那些与食盐有关的国企职工收入远比普通民众丰厚得多,但他们仍然不满足,还利用这一制度赋予的特权大肆营私舞弊,从中牟取暴利。甚至多次上演辑查私盐的官员暗地里贩卖私盐的闹剧。第三是加剧了社会动荡。由于食盐官营造成了盐价畸高,于是私盐盛行,可以说与食盐官营制度相始终。地下经济往往就是黑社会组织滋生的温床,中国古代的秘密社会组织,大多与私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传说中的程咬金、尤俊达,到唐朝的黄巢,再到清朝的清帮、洪门,都从事过贩运私盐的勾当。
本文发表于2012年5月19日《温州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