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来人员归属感不能长期是“问题”

(2012-05-16 10:07:06)
标签:

高明区

归属感

子女入学

信息时报

外来人口

杂谈

分类: 2012一二一往前冲

  近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佛山高明区中山社区调研,当他了解到约有三成外来人口从不参加社区任何活动时,指出,这样一部分人,对我国这个社会没有归属感。现在有些地方,外来人口比本地人口还要多,如果平时跟他们一点联系都没有,他们的意见无处反映,一旦爆发出来就晚了。因此,要想办法增加外来人员的归属感。

  近年无数的事实证明,外来人员缺乏归属感,引发的不仅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情感问题,还造成了大量的社会问题。比如有的人在本乡本土是老实本分的良民,在异乡却沦为参与盗窃、抢劫的罪犯。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身处异乡难以获得当地人的认同、接纳和关怀,在谋生与求发展方面处处受限。另外,很多外来人员的合理诉求得不到有关部门的回应和解决,日积月累,最终酿成群体性事件。

  那么,怎样才算是让外来人员获得归属感了呢?我想最主要的表现在于,外来人员不再把所在地只看成挣钱、发财的地头,而是生活、安身立命的地方。一旦这样的愿景有了实现的可能,外来人员才会有归属感,他乡才能变成故乡。

  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最主要的,是要让外来人员在基本生活方面(如住房、医疗、教育),能享受到与在故乡一样的权益,而不会因为外地人的身份,需要付出更多,才能享受到这些,但这如今恰恰是非常欠缺的。最常见,也最为紧迫的一点,就是外来人员在子女入学的问题上,无法享受到与当地人同样的待遇。在中国,一个家庭中,还有什么比孩子更重要呢?但由于种种限制,父母往往与孩子身处两地,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既成了父母心中的痛,也成为社会问题的隐患。即便把孩子带到异乡,入学、高考也会受到这样那样的阻碍。在此情况下,外来人员怎能产生归属感?

  好在,政府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在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努力。比如广东省,正努力为外来人员解决子女入学问题,目前已有过半数的外来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但广东省教育厅负责人说,要全部解决外来工子女入读问题,每年至少要花费160至170亿元。这当然不是小数目,但反过来想,很多项目,政府一投资动辄就是百亿、千亿,对于教育上的这笔钱,挤挤总会有的吧。更何况,外来人员也是纳税人,也为当地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子女入学、社会保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必须让外来人员有反映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渠道。正如汪洋书记所说,“他们的意见无处反映,一旦爆发出来就晚了。”因此,在社会管理中,应该要有外来人员的位置。能够参与管理,他们面临的问题解决起来会顺畅很多,归属感也会油然而生。

  外来人员归属感问题,并不是新问题,但这个问题提出多年,为何至今仍然是问题?这一点恐怕更具深思的价值。

 

本文发表于2012年3月27日《信息时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