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灰霾须30年”的教训应如何吸取?
(2009-06-09 07:01:26)
标签:
杂谈 |
分类: 2009长长久久 |
我的邻居是一位研究水处理的专家。前两年,我从媒体上得知国内有几个著名的湖泊遭遇严重水污染,便跟他打趣说:你大显身手的机会到了。谁知他连连摇头,说这些湖泊的污染已经是顽症,当地政府已经花了大力气整治,比如投入巨资、严禁企业排污、请世界顶级水处理专家出谋划策,但收效甚微。因为这些湖泊已经形成了自我循环的“污染型”生态,想回到正常的生态,乐观估计也得好几十年,上百年也未可知。最后他还打了个比方,很多人年轻时都用健康换金钱,想着将来有了钱健康还能找回来。但事实证明,金钱买不来健康。
其实不仅水污染如此,大气污染也是如此。据《信息时报》6月8日报道,现在广州灰霾天已经达到每年150多天,同时,肺癌发病率明显上升,与灰霾天数的增多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广东气象部门首席专家吴兑表示,与30年前相比,广州肺癌发病率增长了7倍。据吴兑透露,广东正计划将灰霾纳入空气质量标准,但至少得用30~50年的时间,才可能有明显的成效。
这听起来多少有些令人绝望。如果治理的时间真的要几十年,估计现在广州一多半的人就要在灰霾中,以及在灰霾带来的病痛中度过余生。灰霾的大规模出现也就不过30年左右的时间,但要想彻底清除,却是几代人的事情。更令人不安的是,广东实行工业转移后,河源清远等本来环境好的地方,灰霾天激增到200多天,吴兑认为,这是由于佛山等地的陶瓷等企业搬迁到河源清远,迅速污染了环境。
我们原本有很多机会避免这些灰霾的污染。西方发达国家在早期发展中,由于不重视保护环境而造成了惨痛教训,我们作为后发展国家,完全应该引以为鉴,避免走他们的老路子。记得1980年代初期,《寂静的春天》这一类披露西方发达国家片面经济发展、片面工业化给人类、给环境带来沉重代价的书籍,已经在我国国内有所介绍,一些专家对此非常关注,提醒有关部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务必保护环境,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些苦口婆心的呼吁甚至引起了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的注意。我至今仍印象深刻,我想各级官员不会对此一无所知吧。但知道了又怎么样呢?中国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时至今日,发展成果固然可观,但关于环境的治理却困难重重。一些地方政府好不容易幡然悔悟之后,却在修复环境的巨大工程中,真正明白了什么叫积重难返。
如果这一切已经成为历史,就应该向前看,过多的抱怨也没有太大意思。但问题是,“先发展,后治理”在发达地区尚未成为历史,在欠发达地区或正在变成现实,或演变成可以预见的未来。譬如,发达地区的污染企业被淘汰后,一些落后地区立马引进,环境迅速被污染。河源、清远,在我的印象中,是多么山清水秀的地方,现在却也在迫不及待地重蹈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覆辙。既然修复环境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那么发达地区能否把教训传导给其他地区,不要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不科学之路?
本文发表于2009年6月9日《信息时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