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争当垃圾分理员的可行性
(2008-09-24 10:12:03)
标签:
杂谈 |
分类: 2008发发发 |
有鉴于此,越秀区东湖街道五羊南社区想了一些高招,在广州率先推广家庭垃圾分类计划,为居民提供垃圾桶和分类袋并指导分类,再由专人上门回收,而固体垃圾回收还能折合成现金或积分兑换日常用品(《信息时报》9月22日)。
此举可谓激励“小善”的大善。垃圾分类这一类的事情虽是很小的事情,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却正是由寻常百姓点点滴滴的寻常言行决定的。文明习惯的形成最重要的当然是靠个人的自觉自愿地培养,但问题在于,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自觉自愿。就拿垃圾分类这件事来说,有的人可能压根儿不知道垃圾分类是怎么回事,有的人没有时间与精力去考虑和操作,有的人则纯粹是认为这件事情压根儿就不重要。换句话说,大家都不反对垃圾分类,都有让自己、让城市更加文明的美好愿望,但总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就是不从我做起,不从现在做起,只差一步到罗马。
既然只差一步,那么政府部门的宣传、引导、激励就非常重要。办法想得好,措施落实到位,足以让人们迈出这关键的最后一步。细节决定成败,五羊南社区的做法好就好在工作做得细致,并不是开个会,办个板报,传达、宣传一下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了事。相信很多人听说过垃圾分类,但对怎么分类却不甚了了,社区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指导、回收,还赠送垃圾桶和分类袋,就凭人家这股认真劲儿,再把垃圾分类不当回事,恐怕自己也有点不好意思了吧。精神文明的事情有时还需要一点点物质激励,垃圾能够兑换成现金或日用品,数额肯定不会太大,但足以让师奶和小朋友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成为垃圾分类的积极分子。天长日久,垃圾分类深入人心,就算是取消了物质激励,人们一定会坚持这利人利己的良好习惯。
本文发表于2008年9月24日《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