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07新气象 |
莫非现代人已经修炼到物我两忘、无我无他的化境,已经没有与人交往的需要?仔细想来,又不尽然。一个与邻居素无交往的人下班后把自己锁在家里干什么?上网聊天现在已经是寻常选择。在对邻居紧闭大门的同时,又对另外一个虚拟网络中不知身居何处的陌生人敞开心扉。与同居社区的人还都没有混个脸熟,与网络社区的“板油们”却已经聚会过多次。更为常见的是,与几米之遥的对门老死不相往来,却为了赴朋友组织的一个饭局,往往不惜驱车几十公里,当然不仅是为了吃一餐饭。
一切都表明,在人们越来越像“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一样孤独的时候,交往的愿望会越来越强烈,而不是相反。事实上,现代都市人基本上都有一个交往的圈子。交往圈子大致以亲情、友情、同乡之情、同学之情、同事之情以及共同的兴趣爱好为纽带。当然也毋须讳言,有的交往以利益为鹄的。大致可以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来形容,在交往中,人们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尤其是情感需要。
但是以邻里之情维系的交往圈子却不多。我想邻里间吝于交往的原因多种多样,或者是担心治安问题,或者是怕麻烦,或者是工作太忙,精力不济,或者也有少数是人出于功利的计较,显然,与邻居交往十有八九是无利可图的。如果仅仅从势利的角度理解“邻居敲门日”的话,对于多数人来讲,或许仅仅是因为矜持,谁也不愿意迈出第一步,更不会去敲响邻居的门,拉拉家常了。
奇怪的是,从时间空间上来看,邻里之间交往恰恰是最为便利的。而各种交往的元素,如友情、兴趣、乡谊,甚至包括那些声名以及利禄等等,每个社区也都并不缺乏。三人行,必有我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社区邻居实际上是一个可供交往的丰富资源,可以作为内心渴望交往的都市人潜在的、同时也是比较方便的选择。问题于是变得清楚而简单:邻里之间的交往既有主观需要,又具备客观条件,所欠缺的,只是一个机会,一种合适的方式。而广州美林湖畔小区举办的“邻居敲门日”活动,就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方式。其实智慧的广州人民也已经创造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社区里三姑六婆、五姨四婶将拿手的住家菜分享和交流,比如社区文体比赛。多一次这样的活动,人们就多一次交往的机会,社区的气氛就多一些友善。
当然,敲开了邻居的房门,一起吃餐饭,打一次球,并不意味着大家都会成为朋友,人人都会成为兄弟姐妹,事实上也无必要,朋友也需要缘分。但参加这些活动本身,不是多了一次找到缘分、实现缘分的机会吗?就算不能成为朋友,大家能从冷漠中走出来,相互友善一些,不也很好吗?可惜的是,这样的活动现在还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