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日前发布《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该报告指出:据调查显示,中国城乡居民社会经济地位“中层”认同比例为39.6%,自认为“中下层”的占29.1%,而将自己归入“下层“的占24.5%。三者加起来超过九成,大大高于美、法发达国家以及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
城乡居民自我定位低首先反映出民生艰难。近年来,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指数急剧上涨,尤以住房、医疗、教育为甚,成为严重影响民生的所谓“新三座大山”。据统计,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为17653元,年度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7860元。而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3241.99元/平方米。一位城市居民一年不吃不喝,全部收入也仅能购买5平方米多的房子。因此,仅购房一项消费,足以使绝大多数居民承受巨大的压力,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而农民一年的收入差不多就是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杂费,也是大多数人难以承受之重。而医疗收费高昂更令许多城乡居民不敢生病,不敢看病。如此高的生活成本,如此大的生活压力,使大多数人感到生活艰难,关于社会经济地位的自我认同度低是必然的。
公民个人的基本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也令广大城乡居民的自我评价偏低。小的诸如居住、迁徙、言论等权力,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诸如此类的新闻:夫妻看黄碟被抓,某市政府欲提高门槛限制外来人员进入,某小区业主维权遭到殴打投诉无门,诸如此类,不绝于耳。大的诸如参与、监督公共事务、社会事务的权力,相信大多数人都不认识、不了解自己投票选举出来的人大代表,相当多的纳税人都遭遇过自己养活的公仆冷眼相待,至于大面积发生的腐败,多数人都经历了一个从气愤到无奈到麻木的过程。各种权利屡屡被侵犯而难以讨回公道造成了广大公民强烈的被剥夺感和不安全感,即使有房有车在经济上已经过上小康生活的人,在这种环境中,也会产生自身渺小与无助的心理,将自己列入社会的中下层。
因此,九成人自我定位于社会中下层不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谦虚美德所致,而是缘于广大城乡居民的现实困境。这一困境的解决,有待于深化社会经济改革,也有待于加快政治改革的步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