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的2006 |
贵阳小伙子汪洋,在北京科技大学本科毕业三年后,又重新报读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成为一名中专生。据他自己讲,由于原先专业所限,他在工作中找不到感觉,压力很大,重新找工作时又“高不成低不就”,因此他想读中专“好好学门技术”。(据昨天《新快报》)
由于大学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时专业与工作“错位”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对此,我们尽可以批评高校扩招的弊端,也可以抱怨大学专业设置的不合理,但是对于当事的大学生来说,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如此严酷的现实,如何作出自己的选择。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毕业生“将错就错”,从头开始学习,以适应完全陌生的工作。有的则将新工作作为临时栖身之地,一旦有机会,仍然跳槽干回老本行。有的则如同汪洋一样,在工作的历练中,不断地寻找合适自己的位置。我们注意到,汪洋曾在北京的期货公司、灯饰公司干过,这与他原先所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并非完全不搭界,他干得也不算差,但他就是“找不到感觉”,反过来,他觉得自己要是掌握一门技术,会过得更为踏实一些。汪洋不好高骛远,不死要面子,也不妄自菲薄,而是在个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进行理性选择,值得肯定。
人生的“错位”是常有的事,而且很多错位都不是合理的,但一旦成为现实,就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现实的办法就是“马死落地行”或者换马骑骑。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在家乡卖猪肉,曾引起人们关注和争议。其实,当环境、际遇、个人能力、性格造成重重障碍时,卖肉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北大才子和屠夫,反差的确很大,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卖肉总比无所事事或者沉沦要好。南京一位曾经有过辉煌经历的博士,在遭受事业低潮、家庭变故的打击后,不能面对现实,择业仍坚持就高不就低,最后竟沦为乞丐,令人扼腕叹息。历史上,也有好多“不务正业”反成大器的例子,史学专业的班超觉得自己不适合历史研究工作,毅然投笔从戎,成就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功业。错位是痛苦的,但选择则意味着又一次的机会,今古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