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而不见》、《情牵》(拟再改个名字)这两部影片的剧本都已经成型,而且有2年多了,还有一个功夫微电影《我不是莽夫》也即将完成剧本。看似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近一个月来,一直有剧组成员不停地催问,怎么还不开机哦?2013年就要过去了。
其实,我心里也想尽快让新影片面世。但是,最后我还是决定根据发展设想,按步就班的去认真筹备,把握好每一个环节。
我不想在以往的水平上继续重复自己。凌弘影视现在需要的不是作品的数量,而是作品整体质量上突破。
为此,我第一步开始着手在设备上进行提升,专业的摄像机,基本的打光用具,对以往一向忽视的化妆、服装环节的强调和重视,对演员表演提出倾向于专业方向的要求等。并且,在摄影技术上也力求去草根化。
现在最大的困惑还是演员岗位,参差不齐,演员在表演上缺少经常性的自主学习和领悟,过分依赖导演的示范。表演虽然以艺术感悟为基础。但实质上是一种言行控制和内心体验的“技术”。从这点上讲,导演是代替不了演员的,要不电影学院怎么会把表演系和导演系各自独立,而不是混在一块儿呢?
我面临的困惑是,有些业余演员,我讲戏讲了很多,他也做不到位,总是顽强的以“本来面目”出现,或者本能的拒绝在表演中加入非本色化的元素。就像是没有调过参数的小车,四处乱跑,尤以眼睛不知道往哪儿看,手不知道往哪儿放,说台词不从对手的言行中找反应的盲目抢话这几点为甚。这一切都源于缺少演艺理论的学习和表演实践。遇到这种情况,经常逼得我这个导演无论什么样的角色,都亲自示范。这样一来,演员自己的创造力就没出来,或者被动抹杀了。
要说我目前迫切需要改善的主要有两点:专业点儿的演员和专业点儿的设备。
这两点比找个好剧本还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现在主要的还不是商业创作,还不牵扯到票房和广告收益等。在演员和设备整体提升了,更专业一点儿的剧本才能拍出来。
要说我拍电影还缺少什么条件?有一点可能许多朋友没有想到,因为这个比较专业一点儿了。
那就是,制片人。
我本身是以创作为强项的,编剧、导演、摄影、后期,都是讲求技术的环节。但是要想把电影拍得更专业一些,或者说市民文化往专业领域挺进,制片人这个岗位就不得不提上来了。在商业影片制作中,制片人是排在导演前面的,其作用决定着影片的生死。
制片人从剧组人员、资金、到社会公关、机构协调、设备车辆调配等,都要管,简而言之,制片人是管钱管人管队伍的,也是创建拍摄环境的。
你哪个演员不听话,导演管么?导演不管这个,那是制片人的事儿。虽然导演有权建议换掉不听话的演员,甚至和创作有直接关系的人,但是导演的主要职责还是一门儿心思指挥着剧组把电影拍出来做出来。你要是让冯小刚也管着队员的纪律和吃喝拉撒,他那破嘴要不开骂才怪。
民间微电影小制作,因规模小人员少,就全部由导演代为管理了。比方说,我这个民间剧组,我这个导演,即要管创作,还要管队伍,而管队伍有时是个让人头疼的事情。这难免会让人觉得付出精力太多。
所以说,能不能有个合适的制片人来帮助管理“人”,或者我能不能再充实两个协调管理队伍和社会公关的左膀左臂,的确是凌弘影视能不能进一步跨越的关键。
不过,总体来说,凌弘影视的核心人员的水平是在逐渐提高的,设备也从几年前的一穷二白进入了准专业的档次了。现在需要做的是,把技术、艺术、设备、人这几个要素更有效的整合和发展。
这个台阶要是上去了,凌弘影视的电影作品肯定就不同以往,显著改观了。
我不想在原有的水平上重复自己,下一部电影一定要有进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