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瑞士学车必修课(救护与感知)

(2010-01-30 00:16:57)
标签:

交规

必修课

伤者

胸廓

人工呼吸

瑞士

汽车

分类: 日内瓦湖边(杂文)

http://s11/middle/53d98a52g7e4fcf1aca3a&690

瑞士学车必修课(救护与感知)

学车前,必须学习8个小时的“救护课”。学习这个课程在交规理论考试之前,有实践考核,发一张结业证书,凭此方可报名参加交规考试。搞得很严啊,开不了后门。

 

所谓的救护课,就是在遇见事故时的反应和行动,主要有三个步骤:一警示事故现场,二救助受伤者,三求救和报警。国内没有学过这样的课程,碰到事故了,大多一走了之,怕麻烦怕被忽悠,最多拨个110。有空的话就围观、打酱油。

 

第一个步骤,是为了警示后面的汽车前面有交通事故,要缓行,避免再次发生连续事故,祸上添祸、乱上添乱。作为首先到达车祸现场的司机,必须尽可能做好警示标记(三脚架、双跳灯等),提醒后面的车辆。

 

第二个步骤,很有必要,因为此刻可能他(她)的生命就掌握在你的手中。只有受伤者得到初步的救护,才有可能熬过救护车来之前的那段时间。教练告诉我们,没有救护的话,死亡率会大大增加。瑞士交通部门有统计,自有救护课之前之后的10多年时间比较,之后的存活率明显上升了不少。http://s5/middle/53d98a52g7e4fde48cae4&690

初步的救护其实不难,不需要太专业,一般人稍加训练即可担当。内容包括:观察伤者受伤程度、移动伤者身体及卧躺姿势、创口包扎与止血、人工呼吸、保持体温和进行心理安慰。是一套很标准的方法,也很容易学会。

 

以上内容都有课堂练习,比如如何安全的移动伤者的身体,移动后还要在原位置做好记号,留给警察现场勘测;印象比较深的是人工呼吸,之前受电视电影影响,以为是嘴对嘴的,现在才知道原来是嘴对鼻子吹气(因为休克者的舌头是紧贴上颚的,空气无法进入),而且嘴巴要张大,满嘴都要咬住鼻子没有缝隙,一手得托着对方下巴,避免张嘴漏气。深呼吸一口,吹入对方鼻子,然后观察对方胸部有无起伏,若无则表示空气没有进入,赶紧重来。当然,还要配合手压胸廓(肺部)动作,以保证伤者的肺部张合,促使呼吸进行。

 

偶与一个瑞士小女生一起练习,当然不是真人练习,对着一个塑料半身人形模特而已,别想歪了。偶吹气,她就压胸廓,如此配合,1分钟大致进行10次左右。如果只有一个人,要忙坏了。教练在旁指导,不合格就重做,直到掌握了全部动作为止。

 

把受伤者安排妥帖后,可以报警和求救紧急救护车了。如果有同伴的话就最好了,救护的同时可以通知警方和医院了。http://s16/middle/53d98a52g7e4fd4857e8f&690关于救护,讲个真实的故事:偶熟识的一个退休老教授,一年半前出了车祸,两腿骨折。是一个年轻小伙子将教授抬出驾驶室,简单处理、然后通知警察的。小伙子给躺在地上的教授盖上衣服的时候,教授已经清醒了不少,表示了感谢还让小伙赶紧走。小伙却说,他也曾经遇到过车祸,有个向教授一样的老人陪着他,所以他不会走的,还一边蹲着一边说着安慰的话,直到救护车来了才走。老教授讲起此事,很是感激,眼泪汪汪的,可是他当时忘了问小伙的名字了。

 

救护课后,参加交通规则理论考试。买一本书和光碟,在光碟里做题目,做熟为止。考试全用电脑,屏幕是往下面放的,旁边的人看不到你的试题,做完后1分钟内就给分数,根本没办法作弊。理论考通过后,会发一张学员驾驶证,有效期两年,意味着现在可以上车跟教练或有三年以上瑞士驾龄的司机练车了。要预约驾驶考试,还需要“感知课”的必修。

 

感知课一共8个小时,其实大多是交通规则的解说和案例分析,也涉及到一些汽车和驾驶的基本常识。教练会投影一个红绿灯路口的图片,让大家看仔细里面的各种场景,比如红绿灯的状况、行人、转弯的汽车、左右通道、标识牌等,然后分析首先要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等等。当然用来分析的图片是海量的,当大家都能一眼就判断出实际情况而无需再做思考的时候,说明这个课已经快结束了。

 

偶记得国内好像也有这样的课,是在交规考试前100多人一起看录像,放些交通事故的震撼画面,也有解说和分析,不过看过就忘了,不象现在这么小范围具体分析来得深刻。

 

下一步就要车考了,偶还没有去预约。今天的练车,拐弯处只顾着看车辆,差点闯了红灯,吓了一跳,也被教练骂了,咳,千万要注意啊。

http://s14/middle/53d98a52g7e4fd9b4faed&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