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广告饕餮之夜 |
这是2006年情人节,我在上海梅高广告公司的演讲稿。
《蓝海战略》读后感
颠覆“进化论”(1)
企业生存从“物竞天择”到“开创蓝海”
谈《蓝海战略》,首先从“战略”两字谈起。
在本书中有对“战略”的解释:“战”略本身就是军事术语——“司令部(总部)”的首席执行“官”,以及“前线”的“战斗队伍”。照此表述,所谓战略是“面对对手,争夺有限而既定的阵地”。
其实,一百多年前的军事名著——普鲁士的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就已经更加精确地了解了“战略”的概念:战略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
战争的目的,当然不仅仅包括“争夺有限的阵地”,还有“使敌人无力抵抗”、“消灭敌人”,或者“服务于国家政治”等等。我们可以对应在现代商战的目的:“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使竞争品牌无力抵抗”、“让竞争品牌退出市场”或者“促使竞争品牌同意被收购”等等。
从“战略”到“战争”、“战斗”、“争夺”,我们发现其实换一个词就是:“竞争”。
但是《蓝海战略》一书说到:“一旦企业把目光集中于红海,就等于接受了战争中的限制因素——有限的阵地以及必须击败敌人才能获取胜利的概念,忽略了商业世界的独特力量——避开竞争,创造新的市场空间。”
如上言论,一方面,《蓝海战略》在批评传统“竞争战略”的有限性、竞争性,而另一方面在他的书名以及文章内N处仍然运用“战略”两字,而又没有重新对他所用的“战略”作一个新的解释或新的定义,这是一个矛盾的地方、也是一个失误的地方。它只有“破”而没有“立”。
我们来看看在管理学中战略的定义:“利用有限的资源,制定一个统一的、综合的和完整的计划……精心设计来确保企业的基本目标得以实现。”
当然,企业战略的定义有很多种,我们这里只是介绍了其中讲得比较多的一种。
一.另辟蹊径(分析单位的锁定)
我们在进入一个企业作业的时候,工作的最初往往是从“诊断”入手,诊断完内部开始诊断外部,然后进行分析,然后确诊,然后开出药方……一直到“药到病除”,所以有时候咨询公司也可以称为“企业医院”,而在座的各位就是“企业医生”了,至于企业,他是“病人”。
说白了,其实“诊断”的“断”就是断论、结论,“诊”就是调查和分析,我们具体来谈一谈“分析”。按平常的经验,“分析”——应该是对病人身体的实际情况、数据进行分析(比如X光、B超、CT等都是收集病人信息的工具和手段),然后再得出一个结论。“分析”的单位就是病人的身体。如果拿着病人的这些数据和信息不要,而去分析他在一次鸡尾酒会中的表现如何,可能这是个精神分析医生或者医生脑子进水了。
我们在为企业做调查分析的时候,当然也是以这个企业作为一个基本单位体、一个业务单位,当我们业务结束的时候也是向这个企业收钱的,至少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理所当然的问题。
关于分析单位,《蓝海战略》中说:“战略行动,而非企业或行业,才是解释蓝海拓展和可持续的高绩效的基本分析单位。”
然后书中也解释了“企业”和“行业”为什么不适合作为探寻蓝海的基本分析单位的理由:第一,可持续的高绩效企业根本不存在;第二,行业规则和边界尚未确定时(新行业),该行业将稳步扩张(企业不必在传统行业中拼死竞争)。
“而在那些创造了蓝海领域,并引导企业进入强劲、盈利性增长新轨迹的战略行动之间,却似乎存在着显著的共同点。”——《蓝海战略》
因此,研究者将企业的“战略行动”作为研究对象,而不管这是怎样的一家企业,也许它昨天运作了一个很好的战略行动,明天就被收购了,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战略行动”的分析。
书中说:一个战略行动包括一组市场拓展性的管理行为与决策。请注意,战略行动它首先是行动,是“一组行为和决策”,它是动态的,而非静态。
这给我的启发很大,以往我们入驻企业作项目的时候,多注重收集企业的静态状况,比如:目前的企业文化、组织机构、营销体系、团队建设以及以往的产品、包装、广告、促销等方面的情报和资料,调查和观察的面很平面也很书面,分析的东西往往停留在表面的报表和数据上,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或者说欺骗性,这样不容易发现企业问题的真正本质。
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一溜”就知道了。也就是说不要局限于静态的观察,我们对企业的调查和分析还需要有动态的观察,具体的说就是,你可以参与到这家公司的一项商业行动中去。实际运用:比如一家企业在某个区域市场开一个分销商推荐会议,从会议的准备阶段开始,你就可以参与进去帮他们一起准备,一直到会议结束,你就可以基本摸清楚这家公司的情况:员工的积极性、工作的计划性和执行力、掌控分销的能力、一线对市场开拓的能力、甚至外界对公司的评价等等。
我做过的案例:中原的一家上市公司“雪狐股份”(假名),也是“ST雪狐”。是一家生产空调的企业,1996年股票上市。从1999年开始,雪狐的业绩就开始大幅滑坡,2000年亏损,2001年股票被ST。
我们来看看最近股票市场的公告:“(1)2006年1月24日公告,由于公司资产重组未能按计划完成,主业空调生产经营全年没有正常开展,导致公司业绩发生较大亏损。根据公司财务部门测算,亏损金额2600万元左右。
(2)2006年1月5日公告,公司拟用前期资产出售和置换完成后下余的应收账款、存货以及行政区土地使用权和建筑物等与中原建筑(假名)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的项目开发用土地进行资产置换。全部重组完成后,公司将放弃空调设备制造,转向房地产开发业务。”
这家上市公司有很优秀的股票操盘手,同时有很烂的管理团队和很烂的管理制度。那种烂是烂到了根子里去了,世界上最高明的咨询公司都没有办法让它起死回生。2000年我们进入企业的时候,表面上一切都很好,公司财务良好、股票在升值……这是静态观察的初步印象,动态的观察就不对了,我们去参观工厂的流水线、公司的写字楼、当地的经销商,我们看到了什么?
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来形容,有过之无不及。
为什么?因为高级管理层是当地政府指派的官员,两年换一换,企业是升官的跳板。他们请咨询公司不是为企业真正着想,是为了好看,为了给当地的政府看,为了政绩。我们给出的最佳方案是(当然这个方案是不能给客户的):唯一的办法是“换人”——换掉请我们的企业高层,换掉任命企业高层的当地政府官员。
可能吗?现实吗?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我们只能把“死马当活马医”,交了方案、拿了咨询费,然后胜利大逃亡。我们的做法正符合“麦肯锡方法”所说的:当涉及到不可能改变的政治问题时,“宣布胜利,然后走人。”——《麦肯锡方法》p26、27
所以说,动态的行动才是最主要的。企业如此,看人也是如此,看一个人不能“以貌取人”。比如,我来应聘贵公司,除了要看到我这个人长得啥样之外,还要让大家听听我的演讲水平如何、读后感写得怎么样,这就叫:“听其言、观其行”——动态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