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
被放逐的儿童,灵魂无处安放
一个人的航行
蔡岫
转载请注明《北京晚报》
我们大概都知道澳大利亚“被偷走的一代”命运悲惨,即从英国迁徙来的移民与澳大利亚当地土著的混血后代,1869年开始被强制离开自己的家庭而送入教会创办的孤儿院中,用西方模式来培养,造成大量土著家庭支离破碎,也破坏了一代土著人的心理健康和文化传承。但我们不太熟知的是英国本国的很多孤儿的命运比那些混血更凄惨,他们几岁便被送到澳大利亚当奴隶,给他们同宗却不同命的英国奴隶主开垦土地,他们是“被放逐的儿童”。
《帆的孤独啊》第一段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亚瑟六岁便被迫与同在孤儿院的姐姐凯蒂分开,与很多孤儿一起离开英国坐船到澳大利亚,带他们走的人承诺他们将开始童话般的美好生活。登船前,凯蒂交给他一把钥匙,这成为亚瑟的幸运物,后来一直支撑他活下去。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住进简陋的草棚,亚瑟才知道没有童话,他们是来当奴隶的。之后的日子犹如地狱,历经生死才逃离魔窟,但接下来漫长的岁月里,一起走过苦难的朋友马蒂、妈妈一般的梅格斯阿姨、有知遇之恩的造船厂老板多兹的相继发生不测,每一次得到后的失去让亚瑟备受煎熬、尝尽人间伤痛。漂泊六十年,慢慢地,他竟已经无法确定自己是不是来自英国,是否真的曾有一个亲密的姐姐,即使手握那把小小的钥匙。
《帆的孤独啊》的书名原文是Alone a
Wide Wide Sea——从渡海到澳大利亚到造船、航行,亚瑟的命运确实一直与大海紧密相连,尤其读完整个故事再去看这个名字,更觉得无限的孤独与苍茫。小说的第二段故事虽然转成了亚瑟女儿艾丽的视角,但仍然围绕着航行,亚瑟去世后,艾丽驾着和爸爸一起造的船去英国寻找凯蒂姑妈——那把小钥匙的主人,她要替爸爸找到答案:凯蒂到底是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伦敦是不是爸爸的家乡?艾丽也开始了孤独的海上航行……
很久没有看到如此顺畅的外国小说了,《帆的孤独啊》特别符合当代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场景和心情的描写适度,情节推进得快,情绪特别流畅,让人从翻开第一页开始就很入戏。作者麦克·莫波格正是备受青睐的电影《战马》的原小说作者,他的创作总是充满想象力,诉求人间的真挚情感。同样是以战争为背景的作品,《战马》以马的多段际遇来描述战争,《帆的孤独啊》则是以被战争波及的小人物的曲折命运透视战争给人们造成的创伤。故事取材自真实人生,毫无保留地讲述英国“二战”时期放逐儿童那段令人羞愧的历史,莫波格说,在1947年至1967年间,约有七千至一万一千名英国儿童被独自送往澳大利亚,这些一无所有的孩子被放逐到陌生的国度,只留下破碎的心和破碎的生活,而可悲的是,虐待、凌辱和剥削都太常见了。正是基于这些痛苦的回忆,他才写下了这个故事。
澳大利亚的发展史到底埋藏了多少人的血泪?多少孤儿的灵魂仍没有回到家乡?如果《帆的孤独啊》也会改编成电影,我想没有比Sailing(《航行》)更合适的主题曲了,尤其那一句敲打在心上的I am sailing,I am sailing,home again,cross the sea(我在远航,我在远航,穿越海洋,重回故乡)……亚瑟有知,一定会含泪吟唱。
北京晚报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2-06/30/content_105561.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