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思想实验:有多少枷锁需要解放? 
如果你写文章时特别喜欢旁征博引,《思想实验》一定是你的必修课。即使你是科盲也能看懂,那些有趣的案例会很快让你心领神会。
在人类的智慧史中,有这样一类狂想,它们基于科学的事实和根据,用已有的原理和知识设计出一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引起众人跨越成百上千年的思考和讨论。虽然,这些难题或许还是未能破解,但它们的出现却推动了人类对宇宙万物的探索和理解。这类狂想,就是“思想实验”(Thought
Experiment)。例如爱因斯坦的宏大物理体系,就建立于他从16岁起开始构造的一个思想实验之上:如果有人跟着光跑,当他的速度达到光速时,他将看到什么?
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实验成千上万,《思想实验》精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个“思想实验”,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它们的来龙去脉、知识原理和智慧应用,在这样的思维激荡中,看看自己究竟有多少思想的枷锁需要解放。
特修斯之船
“特修斯之船”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思想实验,最早出自罗马帝国时代作家普鲁塔克(Plutarchus)公元75年写成的作品《特修斯》(Theseus)。
特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英雄,在他杀死人身牛头怪物返回雅典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每一年都在他当年渡海的船边举行仪式。许多年过去,特修斯乘坐的船只逐渐陈旧,为了保护特修斯之船,人们开始用结实的新木板替换腐烂的旧木板,到了最后,这艘船上的每一块木板、每一个零件都被替换了。
这时候,有人提出了一个疑问:全部更换了木板和零件的特修斯之船,还是原来的特修斯之船吗?如果不是,那么是否可能找到一个明确的界限来区分旧船与新船?如果真的存在这样一个界限,那么它是不是只能表现为一块特殊的木板,而这块木板就确定了特修斯之船的身份?
哲学家们经常用这个例子来讨论“事物的发展”问题。有的人认为在一艘船上换掉一块木板不会改变这艘船的身份,这艘船依旧是原来的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找到类似的例子,譬如人体细胞每一刻都处于新陈代谢过程中,每三个月替换一次,旧的细胞死去,新的细胞诞生。全身细胞更新的过程需要七年,也就是说,在生理上,我们每隔七年就会“脱胎换骨”一次,那我们还是原来的我们吗?
后来,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对“特修斯之船”的问题进行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到底哪一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圆形监狱
“圆形监狱”是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于1791年构思的一座理想中的监狱,边沁将自己构思的这座特别的监狱称作“一种全新的监控形式”,并认为它具有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这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监狱呢?
这座监狱由周围的一圈圆形建筑和中心的一座监视塔组成。圆形建筑里是一间间彼此相连又相互隔开的囚室,每个囚室都贯穿建筑物的横切面,并且拥有一扇窗户和一道大门,大门向着中心,与监视塔相对,窗户向着外面,使得光亮能够透过囚室,穿堂而过。在中心监视塔的顶端是一个高度适中的监视室,监视室装有圆形的玻璃窗,并由百叶窗遮挡起来,人在里面可以对周围进行360度的观察,视线能抵达每一间囚室。如果在四周的圆形囚室里关入犯人,由于光线是从朝向外面的窗户进入,穿过囚室射向中心监视塔的,因此从监视室里面观察每个囚室的时候是逆光的,囚犯在里面的一举一动便显得一清二楚。而监视室装有百叶窗,因此罪犯看不到监视室里面狱卒的活动,他们无法知道自己某个时刻是否正在被受到监视。
这样的圆形监狱推翻了普通监狱的三个特征:封闭、剥夺光线和隐藏。在圆形监狱里,囚室是通风通光的,并且完全暴露在视线里。这样一来,罪犯时时刻刻都会担心自己正在被受到监视,于是一直保持警惕,不敢做出出格的举动,在心理上给自己以克制,在行为上给自己以约束。通透的光线和假想中的狱卒的注视比黑暗和明确告知的监视更能有效地控制囚禁者。在这种结构的监狱中,只需要一个狱卒甚至可以不要狱卒,犯人们也会规规矩矩。
北京晚报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2-03/10/content_58505.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