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
坡道病:微妙的倾斜
蔡岫
普通意义上的人在不属于自己的地方逞强的生活的话,渐渐地会觉得足底开始倾斜,不用尽力气站稳脚跟的话,就会摔倒。可是这样的意识越强,坡道就会越来越倾斜。为了不跌倒,拼死保持平衡,身体却歪了。这个时候,即使被人轻微拍一下,也会跌倒。
双重性格打底
合上湊佳苗的《夜行观览车》,黑色为主的封面,心情也黑黑的。
一直都觉得,日本大和是全世界最复杂的民族,就像《菊与刀》里阐述的,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勇敢又怯懦,我还得加上隐忍又压抑,逞强而脆弱,宽容而爱复仇,推崇等级而充满怨恨……除去固有的印象,我们今天普遍知道的是日本人很重视家庭,但大多数男人下班后都要喝酒,直到最后一班车才回家;日本人非常在乎传统品德,女人必须温良恭俭让,但相反得出奇的是日本AV女优超级繁荣。
令我心生敬意的是,在很多日本政要不断美化本国甚至不承认过去的错误的同时,东野圭吾、湊佳苗这样的日本作家却能正视日本人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双重性格,在黑暗中分析自己,寻找曙光,这也正是他们作品深刻的原因。诚然,推理小说是虚构的,但基于的社会背景和复杂人性都是真实的。揭示伤疤本身也许就是他们写作的需要,没必要一定扣上具有社会责任感这样的大帽子,但通过他们敏感的眼睛,我们确实看到了很多事情发生发展的真实动因。
也正是因为这种双重性格打底,我们才能明白一些不幸存在的合理性。在咱们中国,如果一个家庭失和,父母中一方失手打死了另一方,孩子无家可归,我们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这孩子真可怜,看有什么能帮上忙的。而在本书里,出现了我们难以想象的三种情况,邻居在案发房屋的玻璃上贴了侮辱性字符,想要把他们赶出这个高档社区;孩子满脑子在想,大家是把我当做加害方亲属还是被害方亲属,我会不会被退学;更多旁观者则是代表了社会观点,这孩子以后抬不起头了,结不上婚,找不着工作了。一人有错,而且尚且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已然在名誉上株连九族了。礼貌宽容又残忍冷酷,既爱面子又践踏别人自尊,这样的性格之下,必然令事情如此发展。
湊佳苗的自我残酷
女性其实是群体性地比较崇尚真善美的,甚至会不自觉地美化自己看到的一切,蒙蔽自己的意识。从《告白》、《赎罪》到《夜行观览车》,作为女性作家,湊佳苗能如此清醒地看清事物原貌,通过小说人物来展现自己的人生态度,其实是一件对自己很残酷的事情。也许经历过煎熬,但是,她还是做到了。
城市里最高级的住宅区发生一起命案——男主人弘幸在自己家中被杀害,而最大的嫌疑人竟是一向温雅贤淑的女主人淳子,同时,事件的另一个当事人,就读名校并有着明星般面容的小儿子慎司,在案发后下落不明。在等待真相被揭开的日子里,众人的心灵又接受了一次拷问:同时作为犯罪者和被害者的亲人,要怎样去面对以后的生活?而作为邻居,同样面临着相似的家庭问题,内心涌动的是不安和后怕,为什么看自己的孩子如同怪兽一般?如果不是门铃响起,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看得出,湊佳苗对于讲故事的形式非常在乎,多次采取主观描述角度变换的方式剖析内心,具有很强的女性作家特点,《告白》以六个角色的依次告白来呈现事情的真相,《夜行观览车》则是从几个相关家庭的视角转换来还原事件,这种来自内心的“罗生门”,总是给人深深的震撼。从写作技巧来讲,《夜行观览车》也是湊佳苗最成熟的一部作品,《告白》获多项推理大奖主要是因其深刻程度,但从架构上,存在明显的头重脚轻,内容上也有不少赘述或者不必要的交代,《往复书简》左一封右一封难以判断重点的信,实在让人走神,十分有猛数上下车多少人,最后问你车经过了多少站的感觉。而《夜行观览车》看下来,相对比较流畅,让读者用更多的时间参与推理,揣测人物的心态,是一次没有被打断的旅程。

“内弁庆”不是少数派
非常明显,湊佳苗对日本制度中的《少年法》是相当痛恨的。日本推理小说里,能特别感受到作家对青少年教育的失望。在《夜行观览车》里,中学生彩花被同学称为“内弁庆”。弁庆是指日本古代传奇武士武臧坊弁庆,据说作战时身受重伤,但仍然挺立继续作战,甚至掏出内脏扔向敌人。所谓“内弁庆”其实就是“窝里横”,彩花就是那种在外特别软弱,回家就对父母发飙的孩子。而这在日本绝对不是少数派,东野圭吾的《红手指》里,男生直巳也是这样的孩子,他杀了人,对父母却大喊大叫摔摔打打,让父母承担罪责,面对警察躲躲闪闪不敢面对。
这样的孩子并非天生,湊佳苗和东野圭吾都指向了两点,父母的纵容和《少年法》的欠缺。日本《少年法》规定,不满14周岁的少年的犯法行为,虽然触犯刑罚法令,但由于未达到责任年龄而不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而在日本,犯罪低龄化越来越明显,2005年就发生过12岁学生杀害同学的事件。《少年法》保护了少年,也保护了那些犯了罪的少年不受惩罚,很多少年正因如此,仍然继续犯罪,并且对自己过去的错误不知悔改,甚至很快就忘记了。我对《名侦探柯南》里一段记忆特别深刻,一个父亲原本已经原谅了害死自己儿子的少年,法律上也因其不满14岁而没有追究,多年后再相遇,父亲却发现那少年仍然在欺负别家孩子,并且对过去毫无印象,他流着泪开始复仇……这跟《告白》里的女教师的犯罪理由如出一辙,他们明白无法制裁犯人的原因就是法律,所以赋予了自己制裁他人之权,最终走向极端。
站不稳的“坡道病”
徐静蕾有段话,大意就是她不喜欢跟自卑的人聊天,老得担心哪句话伤害他了,不像自信的人开得起玩笑。自卑的人,其实就是《夜行观览车》里说的有“坡道病”的人:普通意义上的人在不属于自己的地方逞强的生活的话,渐渐地会觉得足底开始倾斜,不用尽力气站稳脚跟的话,就会摔倒。可是这样的意识越强,坡道就会越来越倾斜。为了不跌倒,拼死保持平衡,身体却歪了。这个时候,即使被人轻微拍一下,也会跌倒。
其实,这个坡道能不能站稳,不仅仅是你的实力问题,与之并重的是你的心够不够强壮。不是说人不能有梦想,但要一步一步地来,让你的心有机会一点一点地去适应,每次角度提高一点点,你就不会摔下来。明明只能承受15度,你却非要挑战90度,除了伤害自己,让扶你的人承受压力,别无好处。即使你身体站住了,你心理上仍然承受不了,哪怕别人一句小小的讽刺。
可惜,《夜行观览车》里太多这样的人,旁观别人爬坡的时候,其实自己的角度也是倾斜的,我想这也是湊佳苗想让读者明白的道理。小说多次提到,故事发生地的附近要建一个豪华的观览车,能饱览周边一切美景。站在那上面,难道我们就可以都能看清楚哪里是坡道,哪里是平路吗?
北京晚报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2-02/11/content_47513.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