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光影:暑期电影

(2011-08-16 11:45:10)
标签:

蓝精灵

哈7

青春期

红领巾

光影

娱乐

分类: 晚报“光影”“文娱”(已结束

     对于每年的暑期档来说,青少年受众都是潜力无穷的关键词。在今年的暑期电影档中,当海外市场以《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的回归,《蓝精灵》的玩味重磅来袭时,中国本土市场应战的则是一场重口味的碰撞,当《红领巾》遇上《青春期》,网络独立短片的生命力也在这个夏天于无声处听惊雷。

 
再见,哈利,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
光影:暑期电影

张 迪

 

  最后一部《哈利波特》,搭载哈利、罗恩和赫敏孩子们的“霍格沃兹专列”缓缓驶出了九又四分之三站台。   

 

  十年了,从一个手握魔杖,黑发碧眼的眼镜男孩,一个名叫霍格沃兹的魔法学校开始的奇幻世界,我们跟电影里那些充满无限好奇的孩子一起,踏上了一段魔法之旅,也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那些挑灯夜读和等待电影的日子,映刻成我和哈利·波特共同成长的记忆。

 

  从书到电影,看着哈利七年的成长经历,从中我们也看到自己:那些恼人的考试,深厚的友谊以及微妙的小小情愫。我们随着哈利一起欢笑,一起紧张,也一起难过。哈利、罗恩和赫敏就像是我最好的朋友,有时候,我就把自己当成他们中的一个。

 

  尽管不舍、不愿,罗琳还是在第七本书终结了哈利·波特的故事。尽管不舍、不愿,十年后的这一天,我还是迎来了哈利·波特电影的终结篇——《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部。故事到了结局,哈利和霍格沃兹的正义之师压抑的力量爆发了,我堆积的情感也随之爆发。当斯内普教授的卧底身份被揭开,当哈利在他死后才了解他对自己母亲那份深沉而伟大的爱,我落泪了。当纳威鼓起全部的勇气,用格兰芬多剑刺死纳吉尼的时候,我欣慰了。当哈利明白自己的责任,并义无返顾地直面死亡时,我震撼了。

 

  伏地魔终是死了,没有了魂器,不能再复活,永远地消失了。一切从霍格沃兹开始,也在霍格沃兹结束,十年哈利这样画上了句号。于我,这十年中,多少的兴奋期待,快乐感慨,不知是否也一如终场时哈利蜕变成熟的眼神一样,一同沉淀。想对陪伴多年的这些伙伴说:再见,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

 

光影:暑期电影《蓝精灵》:往日情怀欢乐开怀

 风之影

 

   充满童话与喜剧色彩的《蓝精灵》,故事虽然相对低幼了一些,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部影片里的很多东西都是童年时代美好的回忆。想一想自己小时候为了它放学后急忙跑回家,连书包都来不及丢下就去打开电视机的情景,脑海里立即有了“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的歌声。直到今天,每当下雨,我都认为附近一定有个“格格巫”,引得乌云追着他跑。的确,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又是一部利用“情结”来吸引观众的影片,对于那些成长在八十年代的一代人来说,这一部影片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影片本身的故事内容。

 

  影片在故事方面只能说是乏善可陈,将故事背景由蓝精灵部落转移到纽约大都市也让很多人感到有些失落。不过,影片恰恰也是利用这些单纯可爱的小精灵进入都市后的种种不适来制造喜剧笑料。这群蓝色的小矮人们不仅能挑起观众们往昔的热情,它们那又萌又囧的形象也使得很多观众得到很多乐趣。当然,邪恶却总是倒霉的格格巫和凶恶却又搞笑的阿兹猫必不可少,影片中最精彩的就是他们与蓝精灵们的三场大战,好莱坞最擅长的热闹群戏与充满笑料的美式喜剧元素贯穿始终,让观众看得开心。

 

  对于那些想要去影院再次体会一把“情结”的大龄青年而言,本片可能会让他们略感失望。但对来图个开心的同学,本片倒是值得一看。一个全新而热闹的故事带着一大群卖萌的可爱形象,加上一个永远不变的坏蛋被整、好人平安的结局,权作一次快乐的消遣,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红领巾遇上青春期…… 

王若馨 

光影:暑期电影《红领巾》:儿童社会里的红与黑

 

  《红领巾》的导演是23岁的向歌,他以一种表面保守实则激进的思维方式,用红领巾这一象征符号,描摹了一段儿童社会里的红与黑。应照于前段时间的“五道杠”少年事件,都使得这部短片在网络上迅速获得了如潮的热评。

 

  影片讲述了一个平常而不平凡的故事,主人公张小明因在早读课上偷看漫画并推倒了大队长,而被班主任罚写检查,还褫夺了红领巾,在小明的意识中,红领巾是用烈士鲜血染成的,因而具有神圣的意义,他便也开始了表现自己,争取重戴红领巾的漫漫征途。而最后问题的解决,还是溢满现实的烟火意味,张小明的爸爸还是将一场“权力的规则”引入了儿童的世界。

 

  《红领巾》拍得很有意味,一个学校恰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而在这个小社会中,六岁的孩子也会经历着他们对于世界的初认知。在这部短片中,导演向歌已经把红领巾符号化了,它成为了一个团体的认证标识,失去它,就意味着被主流边缘化分立化。短片中张小明被老师摘了红领巾后,一个小女生见到没戴红领巾的小明,就像见到怪物一样尖叫跑开——我们当然理解这是影片为体现效果所做的夸张,但在生活中对非主流的排斥,却是连六岁小孩子都能做出来的事情,这里我们也看到了导演向歌为影片注入的考量和寓意。 

 

  红领巾时代,其实就是一个小大人的时代,儿童的身上烙印着社会成年人的身影,而在这场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主流集体主义时代中,红领巾的符号在我们的记忆中定格。

 

  《青春期》:谁的青春能如此兵荒马乱?光影:暑期电影

    正值青春期的女主人公程小雨,因为父母离异的阴影,不再相信亲情、友情、爱情,自我放纵。留级男生汪小菲,则性格胆怯,每日萦绕在与程小雨的爱恋幻想之中,而两人在越来越多的接触中,程小雨收获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召唤,汪小菲则收获了作为一个男人的坚持和担当。影片以颠覆主流价值观的形象出现,按着“反其道行之”的路线试图给予观众最深刻的印象,在片中程小雨及她的姐妹们眼中,“我们的责任就是放弃责任”,不禁使观众感受到导演管晓杰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整部影片,以粗劣的手法把青春期浓缩为一个问题少女加上一个躁动少年英雄救美的片汤故事,搭配以高中老师为代表成年人之间的欲迎还拒,拼凑出了这部51分钟的“实验电影”。导演在片中堆砌了各种博噱头的商业元素:富二代与拜金女,堕落与拯救,激情与谎言。不可否认,影片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着对于人性的描摹,可是它借以青春期叛逆的由头,以过分夸张的视角附加于本该“栀子花开呀开”的青春期,着实让观众无法买账。谁没有青春过,谁又无年少时,逃学网吧和打架或许可以是成长的足迹,但却不能被影片渲染成不堪和狗血。   

 

  其实,以青春为主题的电影,只要找好切入点,都容易引起观众情绪回忆的井喷,国内有《阳光灿烂的日子》、《老男孩》、《艋舺》为榜样,海外有《舞出我人生》、《骄阳似我》、《高校天后》为模板,何必非要以一副中国青少年命运多舛苦大仇深的样貌来违心地博得眼球呢?美化不是真实,丑化更不是。

光影:暑期电影北京晚报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1-08/13/content_439270.htm?div=-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