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成本电影如水果般清凉 
撰写:照日格图
编辑:蔡岫
制图:张迪
看腻了大片的宏大场面和频频炫耀的后期制作,再看一部小成本电影,就好像吃腻了油腻之后突然尝到新鲜水果,有一股清新的感觉布满全身。小成本电影这“水果”虽然不比大餐,但小有小的感觉,小有小的味道。不要因为在主流院线的黄金档期找不到它们就对它们置之不理,看完之后你就会感叹它们的娴熟技巧和独特内涵,有些所谓的大片反而是一种浪费。2011年上半年,有这么几个新鲜的“水果”令人频频回味。
《万有引力》:爱情引发的美好力量
牛顿在1687年提出“万有引力”这个概念: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赵天宇在电影里提出对“万有引力”的新理解:不管你是公司审计员、机场安检员,还是数学老师;泼辣潮女还是出轨男人,在某一天会发现你被各种各样形式的爱和被爱包围着,与时间地点有关,但无关物体的质量。
曾指导过《双食记》的赵天宇果然注重观众的味蕾感觉,我们可把四个故事归成酸、辣、苦、甜四种味道,各种味道之间又相互影响,让《万有引力》成为一道主料分明的爱情大烩菜,整个电影也呈现了立体效果。比起冗长沉闷、毫无悬念的爱情电影,我们能从《万有引力》中找到更多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权的转换反而更让导演牢牢抓住了主动权。
看《万有引力》观众容易被感动是因它向我们展示了爱情的美好和力量。在现实和银幕上都被爱情纠结的人们能够从这部影片中看到希望:不管导演用什么方式诠释爱情,《万有引力》里的爱情结局是圆满的,积极向上的。那是一种力量,正如我们看不见却时时存在的万有引力。
《跟踪孔令学》:追逐引发的黑色幽默
《跟踪孔令学》是一部彻彻底底的小成本电影,却给大片云集的档期注入了一股清新空气。《跟踪孔令学》用小投资请二线演员们组成团队,把普通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拍到电影里,突出家庭的温暖,突出亲人之间的爱与责任,有很大的励志嫌疑。电影整体的温情路线上加入对现实的讽刺作为电影的小亮点,使这部电影成了接地气的、充满诚意的现实题材小成本电影。
在2011年能够上院线的国产小成本电影中,《跟踪孔令学》塑造的氛围也是比较独特的,它揭露人性和当今社会人们生存状态的切入点及反映的程度恰到火候。虽然“全国皆大片”的模式冲淡了很多反映小人物生活的诚意电影,导演张骁的努力却让人回忆起《没事儿偷着乐》、《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以往那些经典小成本电影。
现实题材电影的回归有其实实在在的落脚点:看腻了大片虚幻缥缈与任意改编,再看看《跟踪孔令学》这样的“小片”闻闻泥土的芳香,在没有艺术院线的国内是一件好事儿!毕竟现在谁也说不准大片模式与小片的诚意在艺术之路上哪个走得更远。
美中不足的是《跟踪孔令学》的结尾并没有把事情说透,也与整部电影的叙事节奏不相吻合。不知是因为受“小成本”的财力影响还是导演打了个盹儿,故事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潮就急着杀青了?
《大太阳》:灾难引发的心灵重建
《大太阳》是一部讨论灾难过后人们“心灵重建”的影片,而“心灵”很缥缈,难以表现。在化作实际的影像和情节后,这部电影成功地打动了观众的心。
影片把“心灵”二字分解成了几个关键词:母爱、爱情、关爱。母爱是影片中表现得最重的一个话题:倪萍的酗酒与免费送花,很大程度上都是母爱的变异体,她冒着高龄产下的孩子及对山娃子的情感,是母爱的表现和延伸。电影中的爱情在地震之前处于崩裂状态:银杏的丈夫在与樱桃的婚外情后决意与她离婚,樱桃的情感也陷入混乱……不可欲知的地震却治愈了人们心灵的扭曲:樱桃和二牤的婚礼,银杏与石大川的复合便是这一历史时期的有效反思与影像总结。影片中的“关爱”主要表现在人与人的相互依靠上:奶娃和水婆婆是相互关心、相互依偎的关系;灾区人民与志愿者也是相互关心的关系。灾难发生后,小爱幻化成了大爱,个人的事情也成了集体的事情,电影中的广场是个人情感集体化的影像落脚点。整部《大太阳》看起来虽然不及那些专门为讲故事而存在的影片,但浓浓的三种情感一直贯穿其中,用最少的故事让观众收获了最多的感动。
严格地说,《大太阳》是一部主旋律作品,主旋律作品也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点。把大爱誉为太阳,电影结尾婴儿诞生给人生命与希望,都是主旋律电影的常用手段。另一方面,《大太阳》在常用手段之外,也探索了新的表现手法,比如代表灾后重建的那台挖土机:二牤用挖土机送孩子们过河;用挖土机高高举起樱桃给她表白,给石大川制造“瀑布”让他在水幕下尽情舞蹈——这一点让人想起美国导演斯坦利·多南的经典电影《雨中曲》——这是沉重题材电影中少有的浪漫情怀。
6月18日北京晚报《光影》版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1-06/18/content_414401.htm?div=-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