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光影:战火纷飞 英雄孤独(4月23日)

(2011-04-28 00:44:26)
标签:

战国时代

战国

英雄

荆轲刺秦王

赵氏孤儿

大兵小将

娱乐

分类: 晚报“光影”“文娱”(已结束

光影:战火纷飞 <wbr>英雄孤独(4月23日) 战火纷飞 英雄孤独

——电影中的战国时代

作者:照日格图 编辑:蔡岫制图:张迪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里的《采薇》这首诗表现了普通人厌战的情绪。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纷乱的年代,也是中国古装电影最喜欢的时代背景之一。英雄、战乱、集中表现的人性等关键词组合成了电影里的战国。从《英雄》、《荆轲刺秦王》、《赵氏孤儿》到最新上映的《战国》,银幕上展现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深刻的人性,特别是英雄的孤独。只是,《战国》是其中表现力较差的一部戏。

 

《战国》:爱情唱主角,战国跑龙套

光影:战火纷飞 <wbr>英雄孤独(4月23日)
    看《战国》就是冲着片名去的。如果真要遵循历史拍一部反应战国时代的鸿篇巨著电影,那不知道要拍多少分钟才能拍全、拍精。因此在观影之前就很清楚《战国》只不过是给电影戴的大帽子而已,帽内有多少实物需观众看完之后再做判断。

    “田忌赛马”、“围魏救赵”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围绕着孙膑成了影像,只是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在这部名为《战国》的电影中并没有占据多少分量,反而田夕和孙膑的爱情占据了上风。电影以田夕开场,她引出了后面所有故事,并贯穿整个电影撑到了最后。一部反应战乱年代的电影用爱情做主线,显得主题“轻”了许多,再看看片名,更有被骗的感觉。

     对于历史题材的电影而言切入点尤其重要。如若切入点不准确,历史事件便如一盘散沙,很容易跃出导演的掌控能力。切入点过重,导演很容易引火自焚;切入点若过轻,影片又很容易失去其历史厚重。《战国》的片名很重,但切入点过小过轻,把影片的容量和叙事模式推进了窄门。虽然导演运用大场面和电脑特技烘托气氛,但扔无法显示历史题材电影应有的霸气。

“红颜并非祸水”的理论在《战国》中得到了再一次的验证,战争中女性的地位被放大了数倍,一部本应有男人们唱主角的戏成了田夕的大舞台。《战国》中重复率最高的台词是田夕充满娇嗔地“你真傻”,这句话挺适合这部戏的创作群。人海战术和华而不实的特技让《战国》变得庞而不“大”,厚而不“重”。看来掌握一部历史题材更需要导演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可惜导演没做到。

 

光影:战火纷飞 <wbr>英雄孤独(4月23日)《英雄》:拔高英雄,淡化恩怨

 

    乱世塑造英雄。英雄和集体的关系在乱世中更能得到集中体现。《英雄》是张艺谋大片尝试的开局之作,塑造了四位英雄,也毁灭了四位英雄。在大段大段的视觉渲染和你争我夺之后四位英雄都死在刀剑下。虽然每个人的牺牲都很厚重,都有其特定的意义,但电影中的“天下”二字的确是被放大的。

    比起之前活跃在银幕上的英雄,《英雄》里的英雄们思想被拔高到了一定程度,为了天下兴亡宁愿放弃私人恩怨。“恩怨”这个主宰了武侠片很长时间的主题在《英雄》里被淡化,甚至完全被大局意识覆盖。电影的最后有一个很抒情的镜头:无名说出实情之后秦始皇在杀与不杀之间徘徊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决定杀。我们提倡的集体主义、大局观念在《英雄》中得到了几近完美的体现,在“天下”大主题中,无论是怎样的英雄,他们的武艺均被忽略,只留下了宽广的胸怀。

    导演在这部极为通俗的电影中探索了人活着的意义和活着的定位。在哲学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种种不同的声音,但个人服从集体这一主题被张艺谋玩出了花样,张艺谋塑造的英雄不仅仅具有“剑气箫心”的武侠特征,还具有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思想高度。

 

光影:战火纷飞 <wbr>英雄孤独(4月23日)《荆轲刺秦王》:历史熔炼出的孤独

 

    《荆轲刺秦王》中有几处炼铁的镜头。其实春秋战国这段乱世也像个大熔炉,只不过它塑造的是“王”和“臣”。陈凯歌塑造秦王时战场上的英勇和血腥只占了一部分,更多是把秦王关在深宫大院里塑造,给他制造一次又一次的麻烦:身世的不明、后宫的变乱、“赵女”的离去……若是普通人这些都将成为不可弥补的损失。嬴政是英雄,所以将所有的孤独都转变成了政治抱负和仇恨,驰骋沙场。在“嬴政给时代血腥,还是时代给嬴政以孤独”这个问题无限延伸时人们看到的英雄不再是冷酷无情的,但他在乎的亲情和爱情都未能给他一个圆满的结局,如同那个战乱纷飞,人心惶惶的年代。

    《荆轲刺秦王》是《秦颂》、《英雄》这一类“刺秦”类型的影片中可堪称为“史诗片”的一部。陈凯歌塑造的历史人物大都忠于历史,高于历史,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伤和孤独:赵姬的孤独在于大爱和小爱的冲突;荆轲的孤独在于身世不被人认可;吕不韦的孤独在于不能享受天伦之乐;樊於期的孤独在于有家不能回……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孤独,因为是战国时代,人们的孤独似乎更“大”,那绝不是简单的儿女情长引出的肤浅孤独相似,都与“大爱”、“大家”(国家)有丝丝联系。我们几乎看不到他们的真实面目,时代给他们戴的面具太深太厚。

 

光影:战火纷飞 <wbr>英雄孤独(4月23日)《大兵小将》:最小的人物,最靠谱的青年

   

    《大兵小将》里的成龙依然是一位“大哥”的范儿。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不同,但“梁兵”一路上都在保护和照顾卫太子,成龙饰演的“大兵”这个小人物也略显生硬。在这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物的“大”与“小”完全取决于所处的环境。连年的战争改变的不仅仅是人的生活环境,也扭曲了人们的心灵。

    《大兵小将》展现的是老掉牙的主题:厌战。导演展现这一主题时给人物的常规命运调了个个儿,颠倒了人们脑海中“大”与“小”的概念,用重复的形式展现小人物。电影中被重复最多的几个词语是“我爹说”、“五亩田”、“挺好的”,用这些与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几个关键词塑造了一个“简单”的小人物。但这小人物又有其不简单的地方:他的仁慈与善良要比他的身份大,他胸怀国家,是一个集体中最后的靠谱青年。这样的结构如同电影中他们一路行来的水路一样越走越深,充分表现出了人性的复杂。

    《大兵小将》中对战争本身的思考也是以春秋战国为背景的诸多电影所思考的问题,如果仅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表现这些大思想电影很容易就变得空洞。电影主角的身份小到尘埃时,说起那些容易假大空的道理,却变得亲近起来。

 

《赵氏孤儿》:人性所致,仇恨错位光影:战火纷飞 <wbr>英雄孤独(4月23日)

 

    虽然《无极》让陈凯歌一败涂地,虽然《梅兰芳》还是没有摆脱给他带来至高荣誉的《霸王别姬》,陈凯歌一直在思考。有了《荆轲刺秦王》的经验,时隔10年之后陈凯歌再一次触及战国题材,不过这一次他选择的不是一部鸿篇巨著,也不是历史事件的银幕纪录版本,而是自己的个性化思考和对古典的现代化解读。

    《赵氏孤儿》本是一个仇恨冲天的故事,陈凯歌却把它拍成了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的15年,这15年里赵氏孤儿的生活条件优越、有两个爹疼爱,比其他文艺作品里的赵氏孤儿更温暖,更幸福。这样的温暖造成了一种仇恨的错位,赵孤杀屠岸贾竟然不是为15年前的那次灭门案,而是为了程婴死去的儿子。人性所致,这样的结局出乎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

    陈凯歌重新梳理了每个人角色的心灵定位,也告白了现代人的态度。尤其程婴从历史中的赵家门客到草根医生,他所做的一切,无论是崇高、犹疑、怯懦,还是超然,有了这个更渺小的身份,更具说服力。程婴救孤,如今不再大义凛然,而是在善良和怜悯的良心与不断转变的情势相互促进下,既是被迫完成、又敢于担当的举措。

    程婴是被卷入这一场大悲剧之中的小人物,他不由自主、亦步亦趋趔趄进危局,丝毫容不得懈怠,但是强大的内心力量让他成为最坚硬的核桃。对于赵武而言,王学圻饰演的屠岸贾,不仅是赵氏政敌,更是一个神一般的父亲,真相太过残酷。电影最后的结局,当然是所有观众都提前获悉的,但是当大报仇即将行动那一刻,所有相关角色都陷于一种危机运算之中,复盘之后,确认自己的行动,无论成败、生死,都是值得的。

http://bjwb.bjd.com.cn/html/2011-04/23/node_109.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