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影评:《告白》——苹果与桔子的混淆

(2011-01-23 03:44:10)
标签:

告白

电影

小说

蔡岫

分类: 影剧评
在此声明:我对《告白》的深刻内涵及悠子老师独白的重要意义没有任何质疑,我想探讨的只是这部电影的表现手法。也许我教条一点,但我认为有些规则是事物萌生的必要条件,如果打破了,这件事物也不存在了。 
   
《告白》——苹果与桔子的混淆
影评:《告白》——苹果与桔子的混淆 

第8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中,呼声很高的日本电影《告白》最终出局,这真是非常可惜的事情。按说欧美评奖一向中意亚非拉心灵扭曲的故事,而无论是从扭曲程度还是电影本身的深意,这个电影都是一部值得看的作品。如果说有不完美的地方,就是它的剧本太过依赖原著,以至于不那么像电影。大段的独白,画只为配声儿用的拍法,不仅对于欧美学院派评委对电影的理解是个挑衅,而且显然画面是世界的,语言却不是,一段30分钟的独白,意味着评委们要一直盯着屏幕看字幕,这的确太不讨巧了。

 

也许,《告白》就败在剧本了。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里写道,小说就是小说,电影剧本就是电影剧本,一个是苹果,另一个是橘子。把一本书改编成电影剧本,并不是把这一个叠加在另一个之上。电影剧本必须是一个视觉的经验,电影剧作家仅仅需要忠实于原素材的整体性就可以了。可惜的是,《告白》在从原小说变为电影的过程中,在相当大一部分上是把电影叠加在了小说上,从形式到内容都把自己束缚在了原素材上。而这种过度的忠实,令电影产生了两大缺陷。
 
一、声画不平衡:电影的精神消失了30分钟

影评:《告白》——苹果与桔子的混淆影评:《告白》——苹果与桔子的混淆
 

小说分成六个部分,以悠子在课堂上的告白开始(篇幅超长),电话里对修哉的告白结束(篇幅超短),中间依次是同学美月,嫌犯小直的姐姐、妈妈,嫌犯小直,嫌犯修哉的告白。电影的结构打破了小说的框架,保留了悠子大段的独白,剩下的五个部分都融合到一起,解决了原著小说头重脚轻的结构问题,但电影选择的小说式叙述方式,产生了声画不平衡的问题。

 

电影是以“视”为主、“听”为辅的艺术形式,德国电影理论家S·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一书中说,视觉形象在电影中占首要地位时,它才是符合电影精神的……因为电影最独特的贡献是来自摄影机,而不是录音机。而电影《告白》中,悠子的独白长达30分钟,在这30分钟里,她的声音丝丝入扣地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此时的画面基本是没有作用的,除了课堂同学吵闹的镜头反映出了人心冷酷,其他的画面只是配合悠子的独白,类似报纸上的插图,闭上眼睛还可以当成广播剧听。尤其对于看过湊佳苗原著小说的人来说,几乎是照着小说念了一遍。显然,视觉形象不但没有为主,而且连一半的分量都没有达到,失衡得非常彻底,电影的精神在这30分钟里消失了。还有不少影视作品都以大段独白、对白、旁白代替画面,或为探索(如《梦想照进现实》),或为省事(例子太多),但大部分都是不成功的。

 

跟大多数小说改编的电影一样,我可以理解导演大概是难以舍弃原著的种种,但更可能是过于依赖原著的缘故,《告白》选择了最接近原著的小说式电影来讲述故事。所谓小说式电影“是上世纪30年代有声电影问世后在西方盛行起来的。它和西方的小说一样,更注重人物主观心理世界的描述,有比较长的画外音来表述内心独白”。但是,“用画外的人声来重复或替代画面本身可以表达清楚的动作,那就是低级错误了。”(引自中国传媒大学任远教授《被滥用的艺术手法》)显然,悠子的告白在电影里基本等同于放大的心灵独白,但作为电影,其长度远远超过了“比较长”,并且从探索的本意走向了低级的错误。

 

二、细节过于繁复:有必然有巧合,才是人生的戏
 

 影评:《告白》——苹果与桔子的混淆影评:《告白》——苹果与桔子的混淆

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提到改编自水门事件的《总统班底》,编剧戈尔德曼说,“我必须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非常复杂的素材……”对简单的方式的通常理解,首先就是去掉不必要的,合并有重复的,让观众易于接受,把精力放在感受碰撞、体会内涵而非记人名儿地名儿这类琐事上。

 

《告白》原著本身,就存在一些过于复杂的细节,对此电影已经做了一些修改,比如原著第三部分是嫌犯小直的姐姐的告白,里边涉及小直怀孕的大姐、不管事情的爸爸和记日记的妈妈——对于电影来说,又多添了几个增加复杂度的角色,于是把告白的主角合并成妈妈一个人,改得非常果断和巧妙。(我最欣赏的变化是电影结尾,悠子在一堆令人发指、恶魔到极点的话后,眼眶含着泪说,那是个玩笑……)

 

但保留的繁复细节仍然很多。例如悠子把两个嫌疑犯称为少年A、B,她隐瞒了他们的姓名却公布了他们的明显特征,在场同学一听便有答案了,设代号还有什么意义呢,难道是为了让我们这些记不住日本人名的观众考虑?还有对樱宫正义这个角色的种种交代,包括其早年经历、跟悠子的婚恋状况等,完全可以用孩子爸爸有艾滋来概括。包括樱宫正义的职业是老师这点,小说和电影都是为说明维特老师总去嫌犯小直家劝导的举动,是受好老师樱宫正义的影响及师娘悠子的唆使。但其实,这种爱的教育方针是十分普遍的,不一定甚至不需要借助任何人,都可以在维特老师身上独立形成。作品完全没必要把所有的控制权都交给悠子,这也不符合常理。当人有了要完成某件事的主观意识并付诸行动时,有些事情在你的控制范围内,还有很多事情的发生你根本预测不了,更不可能控制——有必然有巧合,才是人生的戏。(刊登于北京晚报“光影”版,制图张迪)

影评:《告白》——苹果与桔子的混淆

 
《告白》在奥斯卡提名电影中呼声很高,我也知道很多人特别喜欢这部电影,因此也许大众和专家都不能接受我说它有瑕疵。我无意挑衅任何,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写下这篇不成熟的文章,希望跟大家求同存异。我也要感谢电影这门综合艺术,让我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温习和新读了很多相关书籍和文章。
 
最后希望大家和一起看一下这段话一个钟在滴滴答答地走动、一个窗子正在打开、一个人在看、两个家伙在笑、一辆汽车在弯道上拐弯、一个电话铃在响等等。一个电影剧本就是由画面讲述出来的故事,还包括语言和描述,而这些内容都发生在它的戏剧性结构之中。——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