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蔡蔡袖儿
蔡蔡袖儿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835
  • 关注人气:9,83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曹禺关于教授写剧本

(2010-11-11 19:07:04)
标签:

曹禺

剧本

北京晚报

道理

戏剧冲突

杂谈

分类: 转载

   想起一篇写曹禺关于教授写剧本的文章,摘部分精华。

    三不写

  曹禺规定了创作要做到“三不写”。其一,“言不由衷的话,不要写”;其二,“不熟悉的生活,不要写”;其三,“熟悉的生活,但是在没有从中找到你相信的道理来,并且真正想通了的时候,也不要写”。

   观察人不能只看一眼。写人不能只写一面,要写好多面。要从人物的表面写到他的内心,从他的此一时写到他的彼一时。”

  “一切戏剧都离不开写人物,而我倾心追求的是把人的灵魂、人的心理、人的内心隐秘、内心世界的细微的感情写出来。一切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来的。”

  “我感到人是多么需要理解,又是多么难以理解。没有一个文学家敢讲这句话——‘我把人说清楚了!’”

  “对于自己憎恨的人物,就写那让你恨得要死的地方;对于自己喜爱的人物,就写让你爱得要命的地方。我爱人,我写出我认为英雄的可喜的人物;我也恨人,我写过卑微、琐碎的小人。”

  反着来

  “这看上去像是很简单的道理,做起来却是很难的。为什么?因为这涉及到一个戏剧艺术的规律性问题,原则问题。

  “反着来”,就是在舞台上要做一件事又总是遇到阻力而做不成。遇阻越丰富,越复杂,越尖锐,越好。于是,就有了很强烈的戏剧冲突,也就是戏。如果“顺着来”,只能是平铺直叙,把复杂多变的生活简单化、概念化。这是写戏的一大忌。

  “你要先想好了跟谁干。”

  写戏一定要有对立面,而且它必须是强大的,不能一碰就倒;它还必须是复杂的,不是一看就明白的;它更必须是多变的,不是始终如一的,恒定的。

  “写戏作不得假,它必须显露出自己的爱憎来。”

  一个剧作者,只有做于我不能不做,止于我不能不止,写出的戏,才能够让观众也都爱其所爱,恨其所恨。想想看,剧作者已经把自己的爱和恨全部地、彻底地、生动地奉献给观众了,那么,观众怎么还能无动于衷呢?

  “要找那些最尖锐的地方下笔。”

  “生活中的语言,可不是在用的时候照抄一遍。必须下大力气加工才成。要把生活中的语言,提高到有个性、有劲道、有高度的概括力量以后,才能用到剧本里去。”

  “写戏如同京剧的武生在台上翻桌子,先翻到三张桌子上去,然后再逼着自己想办法下来。”

  

一石多鸟

  写台词不能‘一石一鸟’,而应该‘一石多鸟’。也就是说,台词既交待了情节,承上启下,又刻画了人物,还烘托了气氛,并且突出了主题思想。”

  

  读出“窍”来

  曹禺师认为:“读一个好剧本,在最吸引人的地方,要反复读。这样才能读出‘窍’来。但是,这个‘窍’只在这个剧本里能用,在另一个剧本里就未必能用。所以,抄不得,搬不得。可是,任何‘窍’都有它的‘道理’,如果把这些‘道理’找到了,消化了,那些‘窍门’、招数,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

  “读剧本一定要读透”,什么才是读透呢?大约,首先是要反复读,多读,并且从中琢磨出“窍门”来,“道理”来。其次,把这些消化成自己的东西才能用。

  曹禺师还说过,“眼高手低”不是贬义词,而应该是褒义词。为什么呢?一个人眼高手低才是正常的现象,只有眼界高起来,手下才能跟着高起来。再说,手本来就长在眼的下面。不要怕眼高手低——因为眼高很不容易,要博览群书,要见多识广才行,而怕的是眼低手也低。想想看,我们自己不是经常是眼不高,手才低的吗?

  “海是装不满的,人的路是走不尽的,感情的长河是流不完的。”

  “观众是圣人。一个剧作家总要懂得舞台的限制,我觉得剧作者最大的限制就是观众。”

 

摘自北京晚报《他教我们写剧本——纪念曹禺师百年诞辰》(梁秉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