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格物致知”解

(2016-09-07 15:04:49)
标签:

《大学》

格物

致知

三层解释

分类: 观虚斋阅记


近再读《大学》,就“格物致知”之所指,既疑于朱子以理学立场所作的补传,而亦不能完全认同阳明以心学立场所作的解释,诵诸书而思之,乃得一会通之见。关于《大学》之“格物致知”,愚意可有外、内、密三层之解也。

外层之解释,如朱子格物致知补传所云: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朱子解“格物致知”为“即物穷理”,“知”即“知识”之“知”,万物之理也。此解有助于学问之增进,然非儒家道德之本位,亦非《大学》之原意也。

由外而内,专事道德实践之域而探之,以获其正知正见,此即内层之解也。如蕅益大师解古本《大学》之《大学直指》所云:

【详示妙修次第又为三:初的示格物,须从本格;二详示诚意,必先致知;三更示修齐治平,必有次第。今初。】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前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元不单指帝王有位人说。恐人错解。今特点破。且如舜耕历山之时。何尝不是庶人。伊尹耕有莘时。傅说在板筑时。太公钓渭滨时。亦何尝不是庶人。只因他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修其身。所以皆能明明德于天下耳。盖以天子言之。则公卿乃至庶人。皆是他明德中所幻现之物。是故自身为物之本。家国天下为物之末。若以庶人言之。则官吏乃至天子。亦皆是他明德中所幻现之物。是故亦以自身为物之本。家国天下为物之末。须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名位不同。而明德同。明德既同。则亲民止至善亦同。故各各以修身为本也。前虽略示物有本末。又云致知在格物。尚未直指下手方便。故今的指修身为本。以心。意。知。不可唤作物故。以致诚正皆向物之本上格将去故。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厚。谓责躬宜厚。所薄。谓待人宜宽。若以厚为家。薄为国与天下。便是私情了。会万物而为自己故。谓之知本。自己之外。别无一物当情故。可谓知之至也。初的示格物须从本格竟。

此是以《大学》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为解“格物致知”者,而与下文解“诚意”相衔接,则“物”即“身、家、国、天下”之“物”,知“以修身为本”,即物格而知致也。此解甚妙,与吾所说之内层之释颇为一致,盖格物即格“身、家、国、天下”等修道领域之物,而致知即获修道之正见也,而知修身为本则为正见之体现也。   

密层之解释,则如王阳明《大学问》所说:

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扩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良知明觉者也。

盖正见之知,究其根本则源于良知良能也,故物无心外之物,即就其意识之对象而有以正之,格物致知即转物而觉,呈现其良知也!良知则知善知恶,而为诚意之本也。

《大学》格物致知之本义,吾以为内层之解最得其实也,朱熹偏外,阳明则高明过之,而非原文之语意也。

程朱分《大学》为“经”、“传”两部分,以为《大学》缺失“格物致知”之传文,故朱子为之补传。按蕅益大师之解,则古本《大学》首尾相贯,无需增删也。则朱子之补传,适成蛇足矣!此虽非对《大学》“格物致知”之定解,然别成一说,使上下文贯通一体,确是妙手! 朱之补传,虽非《大学》之原意,然亦为程朱理学之重要思想资料,不可轻忽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