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本性境界的一幕幕画卷
合卷冥思,顺着师父《道教内丹学探微》指月的手指,我看到了生命本性境界的一幕幕画卷。师父深入道教内丹学内在意义的探索,主要论述了“顺逆”、“性命”、“阴阳”、“有无”四大问题,独辟蹊径!让我于内丹学的义理之外,捡拾到内在宝藏的一颗颗珍珠,生命本具的光明又亮了一点点儿。人可以通过自觉的生命修养,与道合真,达至生命的超越与永恒。
心外无物,陆象山说:“吾心即宇宙”,那么人可以选择给自心一片无云的晴空!念头即法身,不再妄想,没有烦恼,贪嗔痴慢疑即五智,清静自在。本来无我,无执可除;本自无事,缺憾即圆满。寂而照,照而寂,“有真灵之知而不落空”,空而不空,即有即无,不增不减,动静一如。身心一体,天人合一,一派太和。智慧而慈悲,饱满而充盈,一个满溢着大乐的无限的宇宙能量场。
人本来即活在这个无云的晴空中,只是因为心迷了。心总是想从明空的觉性中逃离,相信自我与我执的真实性,是我们受苦的因。人类所有的灾难,都是由于错误的念头、思想、情绪,而这背后是不明因果与空性下的无明。只有转化了潜意识中执着的种子和现行的念头,才能不随业漂流,解脱轮回之苦。观照到我执心的非真实性,那只是镜中之自我的造作,它只能给人带来痛苦。那么扔掉它,有什么不可以?当觉性之光照在,我们的念头、思想、业习当下化为正念、正思、正行,有觉知地说,有觉知地做,有觉知地行一切事,则人不可能干坏事,唯有浩瀚的智慧和对众生的慈悲。师父曾说:“作为一个修行人,你先找到自己内在的中心点,在颠沛流离中有道的支撑,道不可须臾离也,先找到本。有了这个人生的支撑点,然后再发展外王的事功,这就是内外兼修,本立而道生。修行,让人成为主动的生命,能做生命的主人;不修行则为被动之生命,被业力撑控。”从错觉的认知里回到智慧心,当我们领略了内在的本性之美,我们就越来越脱离自我、我执心之操控,而能不带好坏、对错、喜欢不喜欢的评判,看到事物的真实相,妙用诸法在修行道路上让我们成长。“万物皆备于我”,一切皆我友,我的资粮,我的助伴,助我进步!
我们能与世界相处的方式,就是调心——心能转物。所谓的心能转物,即是你在面对任何对象、境遇时,都能与三宝在一起,都欢喜庆祝,并心存感激!通过逆返修炼,性命双修,我们把握阴阳,明通造化之机,以“觉悟”的究竟圆满的境界对待有限人生的种种情境和问题,缺憾即圆满,尘世即净土,不以外物伤和气。一切境遇,如师言:“当有则有,当无则无,而有无都不住,有无都不着相。无心无为,无我无碍”。应物不迷,是生命最大的神通!当生命回归太虚体性,由有限消融于无限,从小我之心变道心,达至能量的开花。我们成为“为万世开太平”之洪流中的一分子,纵浪大化,生命走向超越与永恒。这是心之力,也是心之解脱。
纯粹意识之光充满宇宙
在这无云的晴空中,天地人融为一个完美的整体,生命呈太和态,纯粹意识之光充满宇宙。“顺逆”章中,师父谈了顺逆互化的生命宇宙演化观,谈了生命还本还原之工夫和现代意义。我认识到返本还原是人改变命运、生命进化的核心秘密武器!尤其是意识状态的转换与进化,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命存在状态和潜能开发。师父说:
在内丹学的修炼过程中,精神意识的运用就是具体实现生命逆向演化的根本机制,一切修炼的共同要素,在于意识的能动作用。‘炼心’二字,是千真万圣总总一个法门’,‘修性’固然是直接对意识用功,‘修命’又何尝不是通过意识的观照而起作用?
师父在这里指出了顺逆功夫一个至上的法门是“炼心”——意识观照心之变化,由散乱、昏沉的意识状态回归觉知、觉醒的意识状态,由“向外执实”的意识状态,回归性体之无限的“虚意识”状态。
人之有碍、烦恼皆因意念滞住,自设罗网。精神生命分元神和识神,识神即后天的分别意识。元神,在师父的讲解下,我理解为“虚意识”。师父说:“虚意识就是与道为一的意识‘本源’。”我们的轮回都是因为意识种子现行的一念心。其原因有二:一是执意识里的对象为实,看不到空性的本质,而念念向外流转。二是“虚意识”之光太弱。即无明的业力大于觉性之光的强度,当下不能转念,要随业漂流一会儿。而转念时间长短,跟定力有关。人经由虚静功夫,由执着于自我的“实意识”进化到无限的“虚意识”,由部分有限意识的人进化到完全有意识的人,生命进入了全新的天地。如师言:
“云散虚空体自真,自然现出家家月”,随着人心之静,万物亦从“并作”而“归根”,这并不是说我改变了万物的运动状态,而是说我的意识状态改变了,关联于意识中的“意向对象”也相应地被改变了。我的“心动”,万物就“并作”;我的“心静”,万物就“归根”。万物不在我的意识之外,万物是我的意识中的对象,故万物的意义随心而转,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物静即物恢复成为其本来的自己,不再受意识作用而被干扰,物显现其本来面目。
回归生机盎然之无限体性,也即无云之晴空,真我不受实意识干扰!虚,为意识之无碍;有,为意识之创造。即虚即实,虚实互化,心如如不动。无心,无为,万物顺遂,万物得其所宜!也就是说,当我们时时处于觉醒的纯粹的意识状态,念头自生自消融,人生也就本无烦恼。意识于因缘蕴集、与时俱化的变化之流,如《灵源大道歌》所言“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当相即道,性相不二,而达至天地人一体之超越境界。
太虚意识带来智慧的增长。无限的虚意识是遍知的。如师言:“若能虚静,即能超越尘世的有碍,回归道体的无限……心待太虚,神妙不测,与万物贯通,具广大无比的智慧妙用。”“越是无为的意识,就越‘有意识’,意识本身自觉的程度就越高。”虚静功夫带来智慧的增长,觉醒的人知自己,知别人,知天道!知空性,知无常,知因果不昧……了了常知!这种智慧是人类精神稀有的开花。我尚在修行的路上,通过跟随师父的修行,生命有很大改变,较以前更清醒、觉知了,但离全然的觉醒尚远!有时,我感受到师父觉知力非常强,常常是我的一个起心动念,逃不过他的法眼,他帮助我觉察,让我相遇平常所见不到的那个自己。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