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子眼中,修道的人是什么模样?

标签:
《道德经》微妙玄通道者气象 |
分类: 观虚斋教学 |
微妙玄通
前面几章里面我们讲了这个道,讲修道的方法,道的本体论、工夫论,我们都讲了。最后要讲的两章呢,相当于讲道的境界论,就是体道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怎么去体会那种体道的境界。
下面我们讲第十五章:“微妙玄通”。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这是对为道的人的一个总体的描述。自古以来,那些善于修道的人、体道的人,他是什么样的状态呢?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深不可测,你测不出它的深度。为什么会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其实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推理,就可以知道了。所谓为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学道、与道为一体,也就得到了道的加持,得到了道的这种能量、道的智慧。那道是什么呢?道本身就是微妙的、玄之又玄的啊!道本身就是深不可识的、无边无际的、无界限的,所以真正体道的人,就跟道一样,你抓不住他,他不可以被任何有形有象的东西所框住,他不可以被任何的有无对待中的一边所框住,所以他是不可捉摸的,你不可界定他。你说他一定是这样,那他可能就那样了,因为他本身是像道一样无边无际,宽广无限,深远莫测。
后面就是对为道者的具体的描写。“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正因为真正体道的人,我们很难去表述他们、描写他们,所以我们现在只能勉强地做一个说明,做一个形容。这个为道的状态是什么样子呢?“豫兮若冬涉川”,就是真正体道的人,好像不是那么果断,好像是有点犹犹豫豫的样子,就好像冬天去跋山涉水,前面总是有危机那样。“犹兮若畏四邻”前面是“豫”,后面是“犹”,这是文言文的一种对照的表达,意思是差不多的。好像犹犹豫豫不决断的样子,好像害怕四周的邻居,好像对每个人都很敬畏的样子。
为什么会犹豫,好像很有危机的样子呢?这跟我们俗人的状态恰好相反。俗人呢,是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好像天下都在我手,宇宙都在我的控制当中,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而体道的人,他知道了道的无限,知道了无穷无尽的奥妙,他的心就自然有一种真正的谦卑,不是造作出来的。因为他知道天地之无穷无尽,知道生命的真相,他不再执着于任何东西,所以他不会以为自己了不起。前面我们讲了,他是悟到“常”,既平常又恒常的状态,他的心无所牵挂,同时又不放逸,是时时保持清醒的。所以他有一种敬畏之心,有一种警觉的状态,就是做什么事情都很警醒的状态。他在道之中,知道了道的微妙,所以他对人世间的一切,都有一种自然的敬畏、自然的谦虚和自然的警觉的心态。
“俨兮其若客”,这个“俨兮”,是好像很庄重的样子,总好像自己是一个客人一样,对这个世界有一种尊重、庄严的态度。
“涣兮若冰之将释”,前面讲的犹、豫、畏、俨之类,这是讲为道之人敬畏的一面、警觉的一面;下面则讲为道之人放松、自然、轻松的样子,体道境界是两者的统一。如果光看前面,好像修道修得很“严肃”了。他是一种庄严,不是严肃;是警觉,不是涣散。这里的“涣”不是“涣散”,而是一种轻松自若的状态,就好像冰融化的样子。心是打开的,心是融化的,是没有牵挂的,不是那个小人在斤斤计较。
“敦兮其若朴”,他敦厚的样子,就像那个没有打磨过的事物原初的本来的样子。就是他的心是很自然的,是像孩子一样的天真淳朴的状态。“旷兮其若谷”,他有一种开阔、开放的心态,就像那个山谷一样,能够接受各种事情。他能够欣然地和万事万物打成一片,接爱一切状态。
“混兮其若浊”,这个“混兮”,《道德经》里面有一个解释,就叫“和光同尘”。他跟这个世界是打成一片的。你看不出来他有什么特别之处,他没有独自显出清高的样子,所以一个真正的修道的人,他看起来像个俗人一样,好像也不怎么干净。他有时候也吃肉,不光是吃素的。因为他的心没有那么多的分别,他有时候就跟大家混在一块,是完完全全的“平常心”。
前面讲“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是总说,后面是用这些形容词来具体地讲这个修道的状态。我们概括一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警觉和庄重,他的心是有主人的,这是一种超越“自我重要感”的状态,不是那种不受约束的狂放的状态;另外一面呢,他又是一种平常、放松、开阔、接受的状态,他的心又是无拘无束的解脱的状态。如果你修道修得大家都很怕你,觉得这个人太厉害了,或太高了,这已经不是老子的道的状态了。所以道家真正的高人,叫“高人无相”,你看不出来。你见到他,好像他还跟你能打成一片,甚至你玩什么,他也玩什么;你吃什么,他也吃什么。他跟你是没有什么两样的,和光同尘;但他的心呢,一直是很警觉的,很小心翼翼的,这个心是有主人的。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谁能够在污浊之中用安静的状态、宁静的心灵让这个污浊慢慢清净下来,这还是讲修道的功夫。因为在我们这“五浊恶世”之中,充满了种种的干扰、种种的问题,那我们怎么样才能够用致虚守静的这种虚静的功夫,让它清净下来?这是修道的一个转化——从“浊”到“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前面是“静之徐清”,后面是“动之徐生”,这是两种功夫的对照。就是我们修道了,也不仅仅是在安静当中,了此一生,还是要去活动的,还是要去行动的;在行动当中,怎么样才能安住在行动当中,而不产生新的问题?如何能在动静之中,游刃有余,达到动静一如的平衡境界?怎么才能做到这个状态?要修到这种境界,就要“保此道者不欲盈”,他不想太满。太满的人,就容易掉下去。我们不能够站在“高山”之上,那是很危险的,他随时会掉下去。所以老子是经常站在“山谷”里面,虚怀若谷,能够接受万物,接受一切。
因为物满则溢,我们保持在合适的范围之内(不盈),就能避免矛盾的对抗而走向反面;但这也不意味着我们就去执着于盈满的反面,那同样是危险的。所以,老子这里只说“不欲盈”,如果说“盈”的反面是“亏”的话,老子并没有说“欲亏”,“盈”与“亏”,都不是我们之所欲。在老子悟道的境界上,其实已达到了高低一如、盈亏无别的一种合道的状态,超越了任何的两极对立。
但是因为他站在山谷里面,站在下面,他不盈满,里面有足够的空间,“故能蔽而新成”。通行本“蔽不新成”,此处根据陈鼓应先生《老子注释与评介》里面的校订,取“蔽而新成”之义,因为这样符合老子的根本的思维方式。你看“无为而无不为”,相反相生是老子的根本的思维方式。我们保持一种好像是有限的状态、低下的状态、遮蔽的状态,但这个状态恰恰是可以达到新成的效果;由于我们无为、清静,我们反而达到一种新生和一种创造性的效果。
(本文节选自戈国龙教授“道教思想史”课程第二讲《道德经》,2015年3月12日讲于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新弘笔录。)
观虚书院课讯:“宗教智慧与大道养生-6”第6季课程将于2015年5月1-3日在北京天开寺风景区举办,学员交费后才算正式报名,我们将根据正式报名的时间先后录取学员。本课程每期限额20名,若报名人数多于20人,超出限额的人数将顺延到下一期。2015年4月30日下午报到,正式上课(包括实修)的时间一共三天。本期课程还有少数名额,欢迎有兴趣的道友及时报名垂询——新弘:13691365962;贺临:18611196100。
附录:“宗教智慧与大道养生”宣传资料
阅读《宗教智慧》是我人生最高的享受!从此我感到冲破了无始以来的黑暗,找到从未遇见的明光!
——龙登科
美妙的智慧,我感到亲切温馨,内心恬静安宁。我体会到精神确确实实是食粮。
本书带领我们遍游古今中外宗教哲学等诸领域,它的智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其深刻兮透骨透髓,其广博兮无边无际,让我们彻底看透宇宙人生的真相,从而明白通达,快乐逍遥。
——柳华阳
当我们能读到戈老师的讲录,已是累世修行的福报。请千万珍惜,好好地利用,静静地感受这跨越人类千百年的智慧所传递的能量和信息。
戈师的课程是超越宗教名相的。宗教的意义是为了让人们找到真理,戈师的课程,超越宗教,直达真理。他的两到三天的课程,是本佛学概要,也是修行指南;是高度的凝练,是精华中的精华!他站在整个世界宗教和真理的高度,提纲挈领,契理契机,完完全全地契合当下的时代背景,没有迷信,没有夸张,有的只是般若的通达和智慧的呈现。他给了我们本质的精髓,高能量的养份,核心中的核心。
——贺临
----------------------------
继孔圣绝学,传太上道脉,续佛祖心传,融三教于一体,会万化于一心。
观虚斋主戈国龙,学者,精神导师,观虚斋教学创始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多年来学修并重,佛道融通,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现代运用,继承传统,面向未来,成立观虚书院,发展观虚斋教学事业,为现代社会服务。
观虚斋教学是继承传统、融会新知的新型教学体系,呈现了一种系统而又开放的全新框架,任何宗教或无宗教背景的人士都可以从中获得一种对精神成长与灵性奥秘的普遍问题与根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并超越诸修行方法间的藩篱而进行更深入和有意义的探索。
观虚书院将秉承“定慧兼美,学修并重,内修外弘,全体解脱”的观虚宗风,超越宗教形式与教条,激活宗教中的原初智慧与核心洞见,以无教派执着的普世性方式,传播诸法实相与道之真理,直指人心,破迷开悟!努力将观虚书院建成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修道与生活相统一的人间道场,是尘世污泥中的莲花世界,是现代人朝圣的佛境。
微信公众账号“观虚书院”(微信号:guanxushuyuan)推送的内容精选自观虚斋教学中富有启发性、原创性的智慧教言,以语录、对话及短篇为主,同时,也及时推送观虚书院的教学资讯及观虚斋主戈国龙教授的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