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深地缅怀恩师汤一介先生

(2014-09-12 09:54:18)
标签:

缅怀

恩师

 

汤师辞世,许多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汤先生的缅怀与纪念。这两天也不时地想起与汤师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想起他慈祥、平和的面容。

第一次见面,是在我报考了汤师的博士之后,到他的书房拜见老师。汤师问了一下我在硕士阶段的情况,建议我可以考虑“天台宗与道教”作为博士阶段的选题。我坦率地告诉老师,觉得天台与道教的关系是外在的、枝节的,天台宗佛学与道教并没有实质的交涉;而且我个人喜欢探究根本的哲学问题,不喜欢做历史性的考据研究。汤师一点都没有勉强,完全尊重我的选择。在学术上,汤师一向以宽容、开放著称,从没有摆出权威、大家的架势。汤师指着他书架上的一排书,说这都是以前毕业的学生的著作,勉励我好好做研究,将来也有学术著作出版。第一次见面,汤师平和谦下的君子之风,让我知道,接下来的博士阶段的研究可以延续硕士阶段的自由,沿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前进。

以后的见面,大都是汤师集体召见学生时的见面,我很少单独去打扰他:因为我知道老师很忙,没有要紧的事情,是不会轻易去拜见他的。

因为博士阶段要发表两篇论文,我把博士论文的前期成果拿去给汤先生审阅,希望他推荐给刊物发表。汤师看得很认真,在打印的论文上做了许多记号,并让我过去谈谈。他对我的哲学思考颇有兴趣,与我一起讨论内丹学本体论中的“虚”的意义,建议我参考金岳霖《论道》中“不存在而有”的观点,并推荐我去见大师兄胡军,说胡师兄有哲学功底。他对我的文章表示了赞赏,热情推荐给《中国哲学史》和《宗教学研究》发表。

这是我首次在正规的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汤师奖掖后辈,总是不遗余力,满腔热情。

虽然博士阶段的后期,我因故转到陈来先生的门下继续学业,但汤师并未放下对我的责任与关切。尤其是博士毕业之后,汤师为我联系工作单位,到处写推荐信,让我深切地体会到在他的心目中,一直是把我当作他的学生。他那时候提出不再带我们几位在读的博士,实在是另有隐情。

无论是为博士论文《道教内丹学探微》出版写序,还是为《丹道十讲》的出版写推荐,凡我有需要,汤师都是在百忙之中从不推辞。

最近一次单独拜见汤师,是2011年冬天。那时我想在社科院成立一个“道禅文化研究中心”,并起草了一份给院里的报告。我拿报告给汤师看,请他指导并给院里写一封推荐信。他很仔细地看报告,指出了其中几处要斟酌的地方,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老师对我说,无论是研究中心,还是成立书院,都要以学术为重,不要搞成宗教团体,我非常理解和感谢他老人家的良苦用心。他给院里写了推荐信,请社科院给予支持。虽然,成立研究中心的事情后来没有成功,但由此我又得到一次亲近汤师的机会,也值得庆祝!

那时,汤先生已经身体不好,乐师母给我限定了见面的时间。但汤先生自己并没有太在意,他精神颇好,很温和地与我谈话。我或许已经意识到,今后和先生见面的机会不多了,就用手机拍了一张和先生的合影,这是我唯一的一张单独与师的合影了。

再后来的几次见面,都是在什刹海书院里聚会时,没有多少单独的谈话。今年元宵节,汤门弟子聚会为汤师庆生,汤师本来要来讲话的,但临时身体不适,就没有见到。当时已隐有一种不祥之兆,觉得汤师的身体每况愈下,以后相聚的时光会越来越难得了。

九月九日晚,汤师平静地与世长辞。我得到汤师仙逝的消息,已经是十日清晨了,因为我习惯在晚十点以后手机关机。汤师离去,于我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因为数月前与汤师通电话时,他精神尚好,告诉我中医调调颇有成效,我为汤师身体有起色而高兴;情理之中,因为汤师身患重病已经几年了,随时都可能离我们而去。

先生重病,我尽量不去打扰先生,只是给乐师母发过几封邮件,提出一些我的调理建议。我也曾和汤师谈过,建议他试着静坐;但汤师说他静不下来,心里有太多的责任与牵挂。汤师把全部的精力投入了学术文化事业,他大概没有“闲心”去从事“养生”一类的“私人”的事情。

汤师虽然声誉日隆,但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大师”,他是那样平实,只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哲学工作者”;汤师虽然“日理万机”,但他对每一个身边的学生的关照又是那样体贴入微。汤师的学问之大、境界之高就不用我多说了,但作为一个严谨踏实的知识分子,身上闪耀着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格精神与家国情怀,却是深印在脑海里的印象。深深地缅怀恩师!愿他老人家安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