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次试验性的讲座

(2012-11-14 09:00:44)
标签:

试验

讲座的风格

应机说法

教育

分类: 观虚斋闲谈

十一月十三日,星期二

今天上午在中科院大学(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讲“回归整体的和谐:道家智慧的现代诠释”,原计划是准备一个新的讲座提纲,后来想到中科院的博士生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应该偏重于学术性和理论思维,于是就准备直接讲以前写的一篇论文,未做准备。讲前已经考虑到有可能效果不好,但我还是想做一下试验。今天的讲课证明了这次试验不成功,讲课的效果并不好。

从讲者一面来讲,这种讲座缺乏创造性的活力,不能进入活生生的思想之流,更谈不上灵性智慧的开启;从听众一面来讲,这种演讲就像是学究做报告,虽然讲座的内容有一定的深度,但却激不起兴趣,那声音似乎是漂在天边,打动不了人心。总而言之,这种演讲没有生气,没有现场感,没有讲者与听众之间的思想流动,既不受学生的欢迎,自己也觉得索然无味。

今天听讲的气氛也不够好。中科院的博士生们只是在自己专业范围内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但对于人文科学方面未必有高深的素养,除少数自己有兴趣的人外,大部分人也和社会上一般的人没有多大区别,不需要做过于专门的学术化的演讲,应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实际上,今天的听众本来就不是因为对我的讲座有兴趣才来听讲的,他们多数只是来完成任务,因为这是他们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个时代弘道需要收费的原因:你免费赠送,人家都不珍惜、不在乎;只有收费后有兴趣参加的人,才会用心来倾听。将来我们做弘道事业,也要收费;但对于真心学道而贫穷的人,我们可以格外照顾。

虽然我并没有完全照着稿子念,虽然讲座中不乏思想的深度,但总体上来说这是我讲课以来效果最差的一次,只能算勉强及格而已。所以这是一次试验,它从反面告诉我什么是“应机说法”;这次试验提醒我,这是第一次也将是最后一次采取这种方式讲课,以后还是回到我自身的演讲节奏中来,准备一个大纲和线索,然后进入演讲的境界把整个讲座变成一种“创作”,是创造性的现场表演而不是照本宣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茶般若》序
后一篇:曾国藩遗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