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般若》序
(2012-10-29 09:40:27)
标签:
《茶般若》序文化 |
分类: 观虚斋阅记 |
今天的世界,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但人们的精神境界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人们在呼唤着一种生命品质的提升,寻觅着能够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于是我们看到,在当今社会,一种灵性思潮的兴起:参禅、瑜珈、修道、养生……各类灵修机构应运而生,人们在找寻久已失落的精神王国。其中,“茶禅”、“茶道”,也成为这一灵性潮流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饮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更成为了一种参禅悟道的精神之旅。一杯清茶,让我们放下尘世的种种牵挂,人们渐渐发现饮茶中的“茶艺”与“茶道”,将我们的精神诉求与精神生活,融入品茶的艺术情趣之中。于是,有关“茶道”的各类作品也渐渐地多了起来,而《茶般若》一书的出版有其特别的意义。
时下并不缺乏作家与作品,入流的、不入流的多如牛毛;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则可谓少之又少。倘若我们怀着想要成为作家、诗人的梦想,辛勤笔耕,盼着某一天出人头地、终成大器,这一类的理想多是空想罢了。我们只是把写作当成了某种“技艺”,用于满足自己成名成家的欲望,这种器量与格局已经注定了他所能创作的作品的“边界”了。真正的关键不在于如何写作,而在于写作者这整个的“人”;要想有触及人类灵魂的作品,写作者必须是有“灵魂”的人。但我冷眼一观,这世界上真正有灵魂的人竟然极为稀罕:有灵魂的人是道家所谓的“真人”,是拥有自己恒久的觉性中心的人,是能够对抗外在影响而有自己的精神结晶的人;而大多数的人则只是随波逐流,终其一生并没有自己真正的主人公,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说所写不过是各种外在影响的结果,鲜有其自己不变的中心。我对现代人的素质有三个词语加以概括:身不由己、言不由衷和心不在焉,其核心是人不记得自己,只关注外在的世界。
若是一个作家在素质层面上没有真正的改变,他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则无论他的写作多么华丽,甚至赢得同样昏睡的人的喝彩,但这类作品终久是没有生命力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很少看现代人的文学作品的缘故,我宁愿在古代经典中去寻找心灵的家园。
最近友人姜慧寄来她的《茶般若》书稿,嘱我为之作序,我不敢即时答应。一来,我又不是什么名家大师,写序不见得增其光彩;二来,我怕违心地应酬作文,非我本愿。没想到一读之下,竟然有些惊喜:我发现这不是一般的无灵魂的作品,作者真是对生命、对生活、对茶道有某种内在洞见的人。若不是真正以般若心观照过茶道与生活的人,断写不出这样的有亲切体验的文字。读者若是静心品读,则不仅是作文学诗歌的欣赏而已,你也会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返溯其心源,入茶修三昧,从而也触及自己内心里那个沉寂已久的“佛性”,给喧嚣的生活洒下一片清醒剂。
我不是诗人,我无法从文学批评的立场对《茶般若》有所评论,我只是以我多年修道的眼光,谈一点我对《茶般若》一书的感觉,以为之序。
前一篇:观虚书院的虚拟社区今天成立了
后一篇:一次试验性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