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12月17日

(2011-12-17 09:54:58)
标签:

道上的风景

生命意识的觉醒

连载25

杂谈

分类: 观虚斋书摘

四月二十四日

    吾好哲学,而求探源明本,悟天人之际,契大道之理,然于思辨玄理、知解巧辩则不相应,视为戏论。吾好佛教之觉悟无碍,真实修行,解放生命,升华智慧,然于宗教仪轨与神佛崇拜,则不甚注重,视为迹相。吾好文艺之神韵天成,抒发性情,展露心境,然不喜为文而文,精于文字之匠人。吾好科学之严谨实用,而欲究明生命之自控调谐之理,以期身心一贯,性命交修,然不喜科学之心外求法,执物迷性。

    然则修己可万缘并冥,齐物无间,利生则宜广修诸学,洞达义理文字,不可一味求其自得也。灵心慧思,宜辅之以学力文采,方可济世利人,德学兼贯。求道为本,求学为用,会万殊于一理,展一心为万机。

四月二十八日

    夜读南师诗稿,心神振奋。古来禅德皆不重文学,以为易涉情障而不许学人迷恋之。然颇有大成就者能歌善诗,盖菩萨乃多情而无碍者,故其文其诗皆出自胸襟,流露大悲大智,非堕于文字障之俗人可比。尤其禅师,皆气度非凡,活泼自在,机锋锐利,一尘一花,一事一景,皆能以其慧眼而观,乃成别样的机趣格调。禅者当相即道,无一时一地一事一理有滞留,如是方能“不求解脱出红尘,声色场中自在身”,即烦恼而菩提。一念逐物外驰,即堕凡夫,可不慎哉!

五月五日

    读太虚大师《中国佛学》,叹服大师博大宏伟的气度和融会贯通的学理。大师提倡“阐明佛教发达人生的理论,推行佛教利益人生的事业”,依人乘趣大乘,“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确是至当归一之论。脱离人生而谈佛教,乃是偏出世的佛教弊端;执着人生而谈佛教,乃是偏入世而忘佛教超生死的本怀。即人生而超人生,方是大乘佛教核心。

五月十日

    佛法指修道成佛的原理和方法,广义的佛法是宇宙大道和人生真理,不仅包括佛陀的教法和佛教里的教法,也包括一切觉悟者的教法,凡符合大道的都是佛法。宇宙真理是一,而具体的法门则是无量,佛教的法也是无量法里的一部分。

    佛法在我们这个时空中的宗教化体现,即是佛教。佛教有两方面的成份,一是我们这个时空现实化了的佛法,一是形式化了的宗教。任何宗教都有其形式化的部分,宗教徒有时只是生活在形式化的宗教里,而未必懂得其所信仰的宗教里的实质性的“佛法”。

    至于佛学,那是佛教的教理以及从诸方面对于佛教的研究,其中一部分是佛法,大部分是一种学术思想。佛法在我们这个世俗文化背景下所开展的思想文化,即成为佛学。但佛学的原初意义是成佛的学问,即成佛的原理和方法,而现实中的佛学是广义的佛教学术研究。

五月十一日

    一个学佛的人,并非真的要你舍掉什么,你完全可以过正常的生活;只是要你放下那颗执着的心,只是以一种无住的境界去生活。一件事情的本身是无所谓善恶的,善恶在人而不在法,只要慈悲无我,一切法皆是佛法。

    人生的目标,从消极的角度说是破除无明烦恼,从积极角度说是证悟宇宙大道,获得大智慧。生命的潜能无限,人生的境界可以无限提升,人生的意义就在每一个当下对自己的提升、每一个当下的圆满,而不在最后的结果能否成佛。如果每一个当下都能保持觉悟,我们就没有不成佛的可能,我们必将成佛。反之,即使我们天天发愿要成佛,但却期待于未来而不立足现在,则成佛只是空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1年12月15日
后一篇:2011年12月18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