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则溜
(2011-04-20 16:04:22)
标签:
熟则溜禅病杂谈 |
分类: 观虚斋教学 |
陈健民上师曾经写过一篇“熟溜病及其对治”(见《曲肱斋文初集》),指出修行人难逃三病:“忙则丢,熟则溜,死则休”。一般人不修行的借口往往是“忙”,忙工作,忙生活,甚至是忙上网,忙娱乐,唯独没有时间修行。实则是没有真发起修行之志愿,真想修行,一定可以找到时间,且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广义的修行。忙了一辈子,至死方休,不但修行错过了,你不想放弃的一切,也都得“休”。现在我们不谈“忙则丢”、“死则休”二者,专谈谈“熟则溜”的问题。
凡修行经历了较长时间者,多有熟则溜的真切体会。俗语有云:“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西天。”初学佛修道者,多用心至诚,精进用功,雄心勃勃,恨不得“立地成佛”。等到时间一长,发现成佛遥遥无期,则易退失初心,慢慢懈怠下来,这是熟则溜的表现之一。其实学佛修道虽发成仙成佛之大愿,而丝毫不能把眼睛盯在未来的成果上面,只是耕耘在当下,解脱在当下。凡急求用功成果者,必至魔境,或焦躁难安,或疑神疑鬼,或未证言证,以有所求之心,求无所得之果,谬之甚矣!
修法之时,初则甚郑重,甚专一,而效果亦神速。及至修法已熟稔,则心神不再专一,口念佛号而心已他驰,形虽似在修而心已开小差。静坐时修止不能坚定所缘,一心入定;修观则不能缘理作意而任杂念纷飞,如是曰我每天静坐数小时,曰我修行已经数十年矣,实则只不过在座上昏睡或打妄想,最多不过是静静地休息了一段时间,算不上是真正的修行时间。此则熟溜病的又一种表现。故曰:“一念如初,成佛有余”。
精勤参学,忽有所悟。一念返照,尘尽光现,心本不生,本觉现成。于是自肯曰:“吾知之矣!”乃随缘放旷,任运无作,以为但保任此心,自然成就。初则所悟影子尚存,生活中尚能自照,正念时可生起。然时间稍久,因未至纯净彻悟之境,故正觉不能相续,且以业习未化,无明根深,菩提翻为烦恼,遂又流浪于幻化尘梦之中,而此心亦复迷矣!禅之证悟,岂可轻言!即偶有体会,若不能深入三昧,转化业习,打成一片,则熟溜病发,仍同未悟。顿悟即佛,乃相似佛尔。论理则三千不改,即凡夫亦理即是佛;若论究竟即佛,则一般自谓“开悟”者,最多不过入“分真即”之边缘。未到究竟之地,皆有退失之可能,此禅悟之熟溜病也。
无明无住,无明即法性;法性无住,法性即无明。吾人当警觉于此时此地:一念无住,则即无明是法性;一念执迷,则即法性是无明。迷即烦恼,悟即菩提,而烦恼习气,熟门熟路,觉悟种子,易于熟溜,故当生者熟之,熟者生之,座上功夫要专一,座下功夫要成片,熟溜之防,可不慎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