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佛性:数年前与一个道友的网上对话

(2009-01-01 15:58:03)
标签:

佛性

问答

杂谈

分类: 观虚斋问答

云山道兄:

    回函收悉,多谢道兄向我介绍《米勒日巴大师全集》,待我找到后即可参阅。道兄言及《全集》大有加持,但不知是指悟境上的加持,还是指功夫上的加持?

    另有一疑请道兄释之,按湛愚老人所讲,悟得此我后,只要保任,如露柱墙壁去,日久则静极光通达,明极即如来,若反去看经教、学语句,则又成悟后迷,类如运粪草入。如此,又当若何?诚敬请问,望道兄垂教!济湛 

 

亲爱的道友:

    信悉。此事全在自己之承当,若真能一悟即了,信得及且保任得住,又何用读经教。然不到彻悟心体,与日用打成一片,了烦恼所知二障,自不可恍惚空谈也。如悟后仍不得力,仍有妄想,仍有疑问,则自可借种种方便。又读经教做学问自不必,但研读成就者之法语口诀,印证心地,自不同也。密教之气脉方便实大有益于心宗,盖心气本无二也。米拉日巴所修主要为大手印,与禅宗属同一法系,但他也修拙火气功,故能三身成就,具大神通,亦使心体光明法身成就更彻底。若不能洞明此心,则一切法之有益解脱者仍不可放下。若依上师口诀,得见明体,专一修行,自可不再研经看教。实则悟道之人,自可通融一切经教而无碍,若有执滞非正见也。读大师语,可增长道心,印证心得,功夫悟境皆得加持也。顺祝道安!云山

 

云山道兄:您好!

回函收悉,还有一事不明,再行请教。若开悟之人,是保任为好,还是信愿持名求生西方净土为好?

烦请再为一答。多谢!济湛

 

济湛道友:

  开悟即是净土,开悟之人,念念在觉中,念佛亦为保任之方便,时时觉悟即是心净土净,命终之时随愿往生或成就法身。云山

 

云山道兄:您好!

回函收悉,再行请教几问:

经云:若人专念弥陀佛,号曰无上深妙禅。不知无上深妙在何处?经云:舍头目脑髓国城妻子。那妻子岂不要舍头目脑髓国城丈夫?

或曰:吸烟不能往生。不知是否属实?

烦请再为一答。多谢!济湛

 

济湛道友:

    近日闭关未看信箱,故回复为迟。来函所问,简答如下:

    一,一心专念,此即定也;念念无住,此即慧也。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此即定慧一体,明心见性也。由有相而无相,借方便而入禅,此谓之深妙也。

    二,按此处妻子一词,不可作实义会,乃放下一切挂碍之意。

    三,若仅是一般的吸咽而无碍念佛,则吸咽尚不足以定言不能往生;若是吸毒而无以自拔,则不能往生。

    读经论文字,当以智慧观照,不可望文生义,执着文字。望多于心法上悟之。                                 云山

 

云山道兄:您好!

   自与道兄网上结识,道兄谆谆诲勉,回旋酬答,智慧激荡,实令济湛启发不少,受益良多。兹将近日心得呈上,手眼不到之处,还望道兄斧正。

   若论佛法至理,只是缘生无性,无性缘生。无性者,众生当下一念心性也。究此心性,不在内外中间诸处,非是过去现在未来,而内外中间、过现未来非离此心性而别有。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缘生者,此一念心性,随染净诸缘而十界迥异,由其无性,故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

  又此心性,非去来非一异,无分际无边畔,因此众生不在佛心之外,诸佛不在众生心外。既尔,则诸佛净土、依正庄严、无量功德,皆是众生心中已具已成。故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惟其背觉合尘迷而不悟,致令无量功德百千庄严不得现前。

  然佛种从缘起,所谓无缘不度。由上之理,众生缘自心本具之佛、本具之功德庄严时,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正是:托彼果上依正,显我自心理智。故云,自心本具功德不可思议,诸佛果中威力不可思议,感应道交,自他不隔,极果圆因,称理映发。所谓因赅果海,果彻因源。直捷稳当,至圆至顿,他力果教,横超不退。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而语。

言前荐得,屈我宗风。句下分明,沉埋佛祖。愚下寻章摘句用表凡解,但有一言一词上契圣心,普与众生回向一乘愿海!济堪

 

济堪道友:

    来函阅毕,所论佛性之理,实有所见,可结合天台“六即佛”及“一念三千”之理更细参之。吾现只说两点:一,理事必须双圆,见行宜成一片,必此心时时觉悟此理,实见此性始可,否则成口头禅也。二,心物必须同根共证,身心不二,身土不二,佛家之心性实为万物一体之大道,非一般唯心论也。正因为万物皆缘生无自性,故万物缘联一体成缘缘无尽之法界大海也。近因事忙,无暇细论,他日有缘,当与兄再详细研究。祝

大彻大悟!云山

 

云山道兄:您好!

  道兄回函所提两点甚是,济湛定当努力行之。另有愚见,请道兄核阅:

吾人当下不思议之一念心性,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若只于离一切相处见得,遇事触物定有障碍,若亦能于即一切法处会得,才知更妙。吾人初入道时,只见离相之性寂然不动,不知一切事毕竟坚固不动,及晓“江河竞注而不流”,方是离一切即一切,遮照同时。

  又禅门保任此寂然不动,无去无来,不生不灭之性,直趋向上一路。当知一字、一声、一咒、一观乃至一切法,无不是寂然不动,无去无来,不生不灭之性。是知一切法无非即心自性,亦即《大佛顶经》所谓,七大之性,遍周法界。是则净宗一句弥陀,本是楞严大定。如蕅祖所云:谓之以佛证心可也,谓之以心证佛可也,谓之以佛证佛以心证心亦可也。是心寂灭故,缘生之一切法无不寂灭,所持之名亦当体寂灭。性相一如,理事无碍,直捷痛快,圆顿了义!

 

济堪道友:

    万法本自如如,本自空寂,法性遍一切处,此复何疑。于此如如之性而不觉,惑而造业,轮回六道,此谓之众生;觉此本空之性,当下无牵无挂,圆融无碍,此谓之佛。故凡夫与佛,只此一迷一觉之别而已,道理如此。然众生习业已深,“五蕴明明幻,诸缘处处痴”,虽于善知识处知此佛理,觉此心性本空,然犹不能事理如一,身心如一,故佛说百千法门,应病以药,以治众生百千烦恼也。若真大彻大悟,觅身心了不可得,直证无我法身,自可顿悟成佛,然禅门开悟之后,实亦大有事在。论理则顿悟,而事非顿除,禅乃以一法而兼统万法,非以一法而舍万法也,净宗一句弥陀,亦复如是。是则全是,魔如佛如,无一法可舍;非则全非,实相无相,无一法可得。佛法一味,无有高下,不必是此非彼也。修行贵在老实用功,看自己究竟转化习气多少,证得多少法身光明。言不尽意,愿君道安!云山

 

(按:以上是我最初上网时与一个佛友的网上对话,网友号“济堪”,我号“云山”。祝诸道友新年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明显的真理
后一篇:第一次讲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