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欧阳询行书帖千里寻根记(组图)

(2015-01-10 22:34:37)
标签:

文化

历史

教育

书法

碑帖

分类: 王老师书法教室

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当年偶然得到一本《兰亭序》帖,珍爱无比,多次题跋,留下了著名的“兰亭十三跋”。其中有这么一句:“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


余生性疏懒,又赶上这个浮华浮躁的年代。今日临池学书,各种珍本名帖,网上随处可见,佳构过眼,也大多恰如乱花飞过秋千去,不知庭院深深深几许。不过,当年风华正茂时,余也曾有过“得古刻数行,走心而思之”的激情,可资记述。此“古刻”非他,唐欧阳询行书《张翰帖》是也。


上个世纪90年代,湖南美术出版社曾编辑出版了一册《欧阳询行书帖》。该帖篇首《序》称:“此次出版资料”,乃时为湖南美术社副编审颜新元先生“珍藏的拓印本”。该行书帖为碑刻拓片,割制成16小幅,每幅两行6字。拓片散乱无序,前后无题跋,出版成书,拼接随意,不成文句。其时余大学刚毕业,在长沙岳麓山下的一所高校供职。工作之余,嗜舞文弄墨。因年少习字曾学欧阳询楷书《九成宫》,忽又得此行书帖,喜其遒劲飘逸,甚为宝之。得空就拿出来揣摩、玩味,只字片言,念念在心。

http://s6/bmiddle/001xbZWngy6P4UZrY69e5&690


某日,偶然在长沙石佳冲寓所闲翻《世说新语》,读至“任诞”篇,突然眼睛一亮、似曾相识:“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遂取出《欧阳询行书帖》比对,前两页即为“时人号之为江/东步兵后同郡”。余若有所思,赶紧拿来纸笔,将16页的拓片内容逐一抄录下来,试着“拼版”。一会儿工夫就拼得残文如下:


张翰字季鹰吴/郡人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拘/时人号之为江/东步兵后同郡/顾荣曰天下纷/纭难未夫有四/海之退者求名/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子善以明防前/智虑后荣执其/怆然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之/菰菜鲈鱼遂命” 


随后,余又从手边《晋书》中查得《张翰传》如下——


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父俨,吴大鸿胪。翰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会稽贺循赴命入洛经吴阊门于船中弹琴。翰初不相识,乃就循言谈,便大相钦悦。问循,知其入洛,翰曰:“吾亦有事北京。”便同载即去,而不告家人。

齐王冏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冏时执权,翰谓同郡顾荣曰:“天下纷纷,祸难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后。”荣执其手,怆然曰:“吾亦与子采南山蕨,饮三江水耳。”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俄而冏败,人皆谓之见机。然府以其辄去,除吏名。翰任心自适,不求当世。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

性至孝,遭母忧,哀毁过礼。年五十七卒。其文笔数十篇行于世。

 

见此,余喜不自胜,自谓窥得此“古刻数行”里不为收藏者知晓的秘密。此《欧阳询行书帖》,应是当年一代书法宗师欧阳询的一则读书摘录,完整释文如下:


张翰,字季鹰,吴郡人。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不拘,时人号之为江东步兵。后谓同郡顾荣曰:天下纷坛,祸难未己。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后。荣执其手,怆然。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之菰菜鲈鱼,遂命驾而归。


余推断,该拓片中的缺字、漏字,以及一处脱序错排(“四海之退者求名”应为“四海之名者求退”),多是碑刻拓印后古人割制加工时的疏忽。遗憾的是此拓片原碑为何人何时所刻,母本为欧阳询墨迹还是摹本,亦无从考证。


2004年,余在深圳一书店购得《中国行书名作鉴赏》,赫然见“欧阳询”名下列有条目“张翰帖”云:


全称《张翰思鲈帖》,墨迹本,也称《季鹰帖》,无款,唐宋间摹本,白麻纸本,纵25.1厘米,横31.7厘米,11行98字。此帖宋代藏内府,有瘦金书跋语。


并附有张翰帖原作图版,以及宋徽宗跋语之图版与释文:


唐太子率更欧阳询书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祖闻而叹曰:询之书名,远播四夷,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庭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 

http://s1/mw690/001xbZWngy6P4V7KPqUb0&690


2005年夏天,我因工作变动,从香港凤凰周刊深圳编辑部,换到香港大公报北京新闻中心。在京常驻期间,一个偶然的机缘,余在国家图书馆内一特价书店觅得一套《三希堂法帖》,回到阜成门的寓所展观赏玩时,猛然发现收有欧阳询行书《卜商》《张翰》二帖,惜未见刻有宋徽宗廋金书跋语。

http://s7/mw690/001xbZWngy6P4VaYlP8d6&690

http://s5/bmiddle/001xbZWngy6P4VcATOI24&690


《三希堂法帖》是乾隆御刻的一套历代名家法帖。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命吏部尚书梁诗正等辑录自魏晋至明代名家书法名迹三十二卷,计有135340件楷、行、草法书墨迹,加以编次,勾摹上石。刻成后的原石嵌于今日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壁上。当年的北海与中海、南海俱为北京城中的皇家园林禁苑,一般人不得入内。 因此这些帖的拓片,在清时就相当名贵,只是在清亡之后,才逐渐有一些拓片流出宫外,散在民间。


辗转至此,余终于找到了颜新元先生家中珍藏之欧阳询行书拓片的原碑所在。真是众里寻它千百度,而它就在京城灯火阑珊处。遗憾的是,余移居北京期间,恰逢阅古楼停止接待游客而大兴修缮。据说北京奥运会后已重新开放。但其时余已调回深圳。2008年后余虽不定时有进京出差的机会,但每次都是来去匆匆,一直未能重游北海公园,一偿登临阅古楼的夙愿。


余常感慨:古人有诗云,近乡情更怯,而俺是近碑情更怯:一怕去了再吃闭门羹;二怕真的拾阶上楼后面对茫茫四壁495方石刻却无从找起;三怕真在阅古楼上得遇曾魂牵梦绕的《张翰帖》,该如何面对自持,只怕也是“犹恐相逢是梦中”吧!


http://s6/bmiddle/001xbZWngy6P4VptFNb95&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