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是王羲之的庄子心得
(2011-12-05 16:26:00)
标签:
王羲之兰亭集序《庄子》心得经典行书文化 |
王羲之庄子心得《兰亭序》
说完武侠我们来谈书法。
考察两千余年的中国文化史,我们很容易发现,很多领域里的大师、宗师往往出身于道家。“诗仙”李白是道士,我们从他的名作《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
《兰亭集序》篇幅短小,还不到四百字。我们全文抄录如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位文人名士,在绍兴兰亭修褉(古代民俗活动,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采兰以祛除不祥)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力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其字,后人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其文,亦是中国古典散文里的名篇经典。
《兰亭集序》全文,很明晰地可以分出三部分:第一部分叙事,交代了这次聚会的时间、地点及群贤荟萃的盛况,以及兰亭周边景色,流觞曲水,天气宜人,畅叙幽情,实乃赏心乐事。第二部分从记叙转入了议论,从人际的交往与人生的短促议起,引出《庄子·德充符》里的“死生亦大矣。”个体生命的死生是一件大事。第三部分从议论转为抒情,王羲之口里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貌似不同意《庄子·齐物论》里的死生齐一、彭殇无别,实则是对庄子之说心向往之。感慨他逃脱不了人生的我执,达不到庄子的境界。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有其深沉的人生意蕴,录述的是庄子的薪尽火传,个体生命的人生历程和体悟,并不会因肉体的“终期于尽”而一并灭绝,“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可传,斯人不朽。
我们还可以从现存的《兰亭诗》中王羲之的诗歌二章,可以看出王羲之体悟自然的大美,对庄子之说的大爱。“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诗中意境,可与《兰亭集序》互为注脚。
坊间有一种说法称,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
我们最后抄录一段王羲之的书论,来看看道家思想对王羲之领悟书道的影响有多深——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所资心副相参用,神气冲和为妙,今比重明轻,用指腕不如锋芒,用锋芒不如冲和之气,自然手腕轻虚,则锋含沉静。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虞安吉云:夫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乃转自取拙,岂是书耶?纵放类本,体样夺真,可图其字形,未可称解笔意,此乃类乎效颦,未入西施之奥室也。故其始学得其粗,未得其精。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横毫侧管则
何谓“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
记得我曾发微博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作者、书写者王羲之;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颜真卿自曝丧侄之痛;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苏轼我手写我心,“哭途穷”心事无尽。今日书家无大家的原因在于,没有大师级的诗文修养,怎么可能成为大师级的书家?同为书法爱好者的好友郑筱天回复我说:三大帖原本只是“草稿”,却能登上中国书法之巅,那是因为在此刻,书法早不是炫耀的技巧,而是在完成与心境、情绪的契合过程。兰亭之行云恣意,祭侄之悲恸愤慨,寒食之沧桑苦涩。此时的字,已不是字,而是一种情绪,一种直指人心的抒怀。总而要之,就是两字:自然。
(摘自广西师大社即将推出的重点图书《化蝶:庄子的密码》,王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