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忧,惟有读老
文∕本刊记者 李惠萍
近日收到一本新书,叫做《破玄——老子的密码(德经卷)》。这本书很特别,洋气、大气的封面设计,是台湾设计师Brin
chen的手笔,书末还有台湾著名作家陈念萱的盛情推荐。想来这是因为,在两岸,读老是热点,解老是显学吧!
著者王扉的头衔很多,国学才子、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员、《凤凰周刊》创刊元老……当然,也是本刊特约撰稿人,不过笔者更愿把他看作一个“超级校书郎”。当今之世,人们纷纷忙着出书立言,却忘了为往圣继绝学,正所谓出书者众,读书者少。所以,校勘变得比写作更难得。堪堪王扉是个精细的学人,他的校勘辨误功力渗透在字里行间,十分迷人。
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先王先贤打好基础之后,后人只需萧规曹随、垂拱而治,历史上把这种治国之道称为“守成”,并认为是一种美好而理想的境界。读书学理也一样,最怕远离先哲本意而随意解说,嘚啵越多危害越大。所以,让我们随着王扉的笔锋,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本《老子》出发吧。
老子是什么人?老子是一个先知,他了解中国人。这意思是,就算你没读懂老子,你也脱离不了已经定型并被老子发现和分析过的传统文化DNA。譬如我们看《神雕》,快剑轻裘是我们对于传统少年侠士的固有印象,然而,一个提溜着重型钝剑到处溜达的独臂帅哥,在读者印象中竟然绝不是一个神经病。因为,大家都似懂非懂地认可“大巧如拙”的道理,而这在几千年前就被老子看透了。
《老子》是怎么来的呢?据说,因关令尹喜固请老子在隐居之前尽书所学,老子便把所学所思写下来了,共五千余言、八十一段,正是老子平生惟一著作《老子》,据王扉考证,又叫《德道经》,而非《道德经》。老子用最精炼的语言讲述了所有修身养生、治国安邦之道,就篇幅而言,这实在只算是段子,好比今日的微博,但语言贵精不贵多,所谓微言大义也。纪晓岚说,世间的道理都被古人说尽了,再著述也超不过古人,何必多此一举。既然轻易立言不足取,自从老子写了微博,无数人学习、转发、分析、解说,都是很值得提倡的,只可惜,转着转着,解着解着,也就走样儿了。
南怀瑾说,道家是药店,王扉说,《老子》是医典、药典。既然跟医药相关,那似懂非懂的危害就大于不懂。王扉在致力于解老的芸芸众生中打开了一条通路,很好很及时。在书中,你可以发现,著者胸有丘壑,上下求索,比对引用了大量古书资料,字字有来历,句句有道理,然后才有《破玄》。这告诉我们两个重点:原来老子可以这样解;解老若不从最根本的考古文物出发,便会跟老子的本意背道而驰。
才子是危险的,学者是危险的,才子加学者是危险的平方,因为越是权威,越容易让人盲从和人云亦云。那么,一个媒体出身的学者型才子会否别开生面?王扉说,媒体人习惯于“把复杂的东西用普通人能理解的、生活化的方式很生动地呈现出来”,这是写新闻的方式,也是他写书的方式。所以,在本书,你看不到貌似高深又权威的语言,作者就是一个亲切的邻家男生,他用证据而不是权威说话,自然容易让人思考、让人接受。同时,王扉深深体会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道理,决不追求字字对译的“译文”,而以求意近为要,在本书中列入“通解”而非“译文”——单这两点就足以令人“内牛满面”,谁再说媒体人“没有文化”俺跟谁急。
以此,在《破玄》一书,你能看到怀疑的精神,颠覆的精神,通而不俗的分析和文风。所以,这本书适合一边吃爆米花、巴达木一边看,因为它又香又容易消化。
在解老的同时,王扉还是脱离不了媒体人的本性,在书中用很大篇幅撰写了一大堆与《老子》有关又与时事相连的时评,也把与此有关的评论失误寻章摘句地列了出来并一一分析。如他讲到“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硌硌若石”一句时,引用了名嘴老石的微博“要警惕的马太效应:贪官淘汰清官,刁民淘汰良民、妓女淘汰处女……”,并太息一声回复曰:这不是马太效应,这是逆向淘汰。的确,不知这位大哥是怎么想的,“贪官淘汰清官”明明是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绝非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所以说,在王扉的笔下,你能读懂老子,也能读懂当下。
不要再人云亦云了,读读《老子》原典、学会怀疑吧!当然,必须配合《破玄》来读。
(见刊《台海》杂志2010年6月号,总第48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