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读报的时代,读报的电视台

(2006-03-13 18:59:16)
不读报的时代,读报的电视台(图:老杨读报前)
 
 
今年春节,有家人从内地来,父亲母亲姑父姑姑表妹一大帮人。母亲姑父姑姑都已退休,而父亲的职业生涯也没几年了。姑父姑姑在武汉,父母在湖南老家,表妹在厦门,都是大半年不见的,这下在温暖的深圳齐聚了。长假的日子闲来无事,我每天都上街买一两份报纸来看。母亲见了,总是笑笑:买报纸做什么,要看新闻看电视不就行了。老人家就是这样的。姑父姑姑还是有着几十年如一日的习惯晚7点看央视的《新闻联播》,并锲而不舍地将这武汉的习惯植入在深圳的日子。在外企工作的表妹倒是习惯每天上一会儿网。她觉得网上有所有的资讯,全面又便捷。他们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着电视、拉着家常,愉快而热闹,与在一旁低头静静读报的我相映成趣。
有一天,在报上看到一组数据:在澳大利亚20年来的统计数据表明,1972年18~29岁的年轻人中,50%的人有每天阅读报纸的习惯,但是如今这个数字已经降到了20%,而且根据专家分析到2010年,将只有10%的年轻人阅读报纸。作为四大媒体中的元老——报纸所感到的年轻读者日益流失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不禁在心底暗暗感慨:这真是个不读报的时代啊。
所以,当我听说凤凰今年新开了一个独创的读报的电视栏目《有报天天读》时,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惊异而是担忧。会有好的收视吗?而且又是放在非黄金时间。但我知道凤凰是有读报的传统的。当年创办早新闻类节目《凤凰早班车》时,因资源有限不得已将陈鲁豫押上主播台读报纸,不意竟让陈鲁豫开创了中国电视“说新闻”的先河。但当年是在内地的电视还没有“市场”的意识与“内容为王”的概念时,凤凰抢得先机“时势造英雄”。而现在都WTO次年了,内地电视已与时俱进到亦步亦趋地将欧美、日韩、港台等电视的若干最新形式都玩了个遍,而“从心开始”的凤凰再祭出“读报”的老招想继续当年的风光,我不乐观。唯一让我觉得有点谱的是主持人杨锦麟,他和《时事开讲》的曹景行先生都是大半辈子的老报人。至少可以将他多年读报的心得、方法与观众分享、探究,我想。
我看到《有报天天读》时是在它已播出一段时日以后,其时身边已有一些友人来电论及、评说该节目。后来我才知天天追捧《有报天天读》的人众多,虽然它的首播是在上午11:45。再后来杨先生告诉我节目在3月扩版,时间延长一倍,播出更调整到“新闻收视”时段13:00。一个新节目在推出不到两个月便受到如此待遇,在凤凰也属少见。显然是节目所带来的收视效应打动了决策者,《有报天天读》也因此有了更好的生存空间。改版后的《有报天天读》,除已受好评的《天天头条》、《天天焦点》,《天天浮世绘》等原有的版块外,又新增了《天天两岸行》《天天有话儿》。杨先生亦庄亦谐、有述有评地穿针引线,将每天全球重要纸媒的头条、焦点云集,视野之大,像我这样嗜读报的人也惊呼“席卷宇内、囊括四海”,甘心“日日追捧,乐此不疲”。每天中午,在9楼我公司的办公大厅,经常会看到有一群人边吃外卖边追看《有报天天读》的风景。而我给父母、姑姑打电话时也不自觉地加了句看电视可以看看《有报天天读》。
看《有报天天读》久了,我时常发现自己经常会忘记看报,或既使是看报也常是在寻找杨先生提及的报道、文章。这真是个不读报的时代啊。读报的电视台,也许算是凤凰区别于别的卫星电视的一个特质吧。
但转念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电视是如此之发达,连报纸都不放过。当读报都有人代劳了,我不知道这是我们的悲哀还是我们的幸运。
                                         写于2003年2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