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古籍里的石牌之四十五----石牌吴家朋友圈之召试

(2025-07-16 14:21:55)
分类: 历史文化

古籍里的石牌之四十五----石牌吴家朋友圈之召试

乾隆皇帝有过六次南巡,分别是1751年(乾隆十六年)、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1765年(乾隆三十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六次。这六次,乾隆皇帝均有考试敬献诗赋的士子,即召试。 

我的《古籍里的石牌》系列文章里,写到了几个参加过召试的人,如钱大昕参加的是乾隆帝第一次南巡召试,王昶、曹仕虎、吴省钦参加的是第二次南巡召试,赵文哲、吴泰来参加的是第三次南巡召试,此几人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王昶,召试第一。

原创:古籍里的石牌之四十五----石牌吴家朋友圈之召试      原创:古籍里的石牌之四十五----石牌吴家朋友圈之召试

曾经,我在《古籍里的石牌之三十七----李庚清与石牌吴氏家族》里写到,李庚清也应该参加过召试,当时我只是推测他参加的是第四次南巡召试。后来我在查阅其它资料时,无意中看到了李庚清的另一份介绍,文中明确写到,李庚清参加过两次召试。根据李庚清的生平经历,我推测这两次召试应该是第三次南巡1762年、第四次南巡1765年。他的召试成绩应该不错,据介绍,他有得到乾隆帝赏赐。 

李庚清是一个性情高洁、疏放不羁的人,与他相交的人,比如谭蔚龄、刘淳等人,也是如此性情;他又是一个才气很高的人,所以与他相交的人,均为当时负有才气的名人,如早年他在江南随父生活时,交往之人有:1745年的状元钱维诚(号稼轩)、1745年的探花王际华(号白斋)、1752年进士钱载(字坤一)。虽然他不屑功名,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考科名入仕籍仍是众多青年才俊希望尝试一下的。所以当乾隆南巡时,李庚清也去了。他不是一个人去的,同去之人还有陈墉、管蒿(1752年举人)。 

李庚清还有两个好友:天门人刘淳、夏仪,此二人也曾经参加过召试,不过,他二人参加的是1811年的召试。 

刘淳,1791—1849,天门人,原名天民,字孝长,号莘农/辛侬。据王柏心为其写的《传》可知,1811年嘉庆皇帝南巡五台山,刘淳献诗五百韵,对于嘉庆帝的策问,他应对自如,受到嘉庆帝赏赐。1813年拔贡,“鲍觉生侍郞得其文,大奇之”(鲍桂星,字觉生,1799年进士)。四方才俊之流见到刘淳都以为“贾谊苏轼复生”。1816年举人。后来五次应试不第,鲍侍郎又去世,伤于无知己,于是“放浪燕赵吴越两河南北间”,后道光十六年1836以“大挑二等授远安学博”,仅数月弃官去。归里著述为乐。与胡鼎臣、张其英并称“竟陵三诗人”。有《云中集》(王柏心序、唐树义序、陆建瀛序)、《辛侬长短句》等。《清史列传》有传。 

夏仪,天门人,原名长青,字礼臣,应召试入等,·1813年拔贡,1817年署山东肥城知县。泗水知县。1820年代理济宁直隶州嘉祥知县。据志书载,刘淳、夏仪、胡鼎臣、张其英等人,在李庚清“晚侨寓天门”之时,争相造访向其学诗,他们之所以能够“艺争上流,实蟠(李庚清)之倡”。夏仪的父亲、祖父,均因其而诰封赠为奉直大夫。 

刘淳还有一个好友,也在1811年应召试。四川王怀曾、王怀孟兄弟,与刘淳为好友,王柏心因为刘淳而认识了王氏二兄弟。 

王怀曾,字鲁之,1810年副车,1822年举人。1811年与刘淳同应嘉庆皇帝召试,未入选。著有《待鹤楼诗钞》。1812年与弟王怀孟纂修《嘉庆大竹县志》。刘淳有《王鲁之诗序》。 

王怀孟,字小云,1810年举人(时年还不到二十岁),后几次赴京应试不第。卒于1840年。著有《零砾诗存》、《小云词剩》。王柏心于1859年为其《小云词剩》撰序。

原创:古籍里的石牌之四十五----石牌吴家朋友圈之召试    原创:古籍里的石牌之四十五----石牌吴家朋友圈之召试



(上图显示王怀孟中举时,仅十六岁。但是目前普遍的说法是,他中举时为十九岁,其兄怀曾二十岁。王氏兄弟在嘉庆十五年同榜,一时传为佳话。包括陈沆的《读陶云汀侍御皇华集即题入蜀出蜀二图后》一诗中也写道“门下况有两王郎,十九二十能文章”。王怀曾、王怀孟均为陶澍的学生。但是《大竹县志》正是王氏兄弟纂修的,他们不可能把自己的年龄写错) 

王怀曾、刘淳、夏仪均有应召试,刘淳与夏仪均入等,而王怀曾未能入选,王怀曾写下几首诗记下了这次召试:《五台山赠刘孝长》、《放歌行》、《书怀》、《题壁》、《感怀》,其中《放歌行》有小注:“五台召试被放,大醉后作此解嘲”,这应该是对自己召试未能入选的一种自我安慰吧。

王怀曾未入选出都,走到襄阳,与陈沆在此告别(陈沆,1819年状元,“荆楚才子”,与给李庚清写传记的熊士鹏也为友,与刘淳也为友,《清史列传》有传),写下了《途中赠陈秋航》、《襄阳怀古》、《寄刘孝长》(此诗注明是五台山召试后,刘淳直接归家,自己先入都,再出都,走到襄阳写下此诗)、《襄阳道上》(此诗有小注,注明是与陈沆、李双浦在此告别)等诗,继续南行,又写下《早行》等诗。 

对于他的未入选,陈沆的《长歌赠王鲁之》曰:“昨者天子四巡方,垂帘试士凤跸旁”,“君王爱才不即用,要留大器充明堂”,全诗很长,很能慰藉王怀曾失落的心。 

另外陈沆后来写的《立秋日送刘莘农归天门二首》,则回忆了刘淳与王怀曾在1811同应召试一事,并回忆了在1811年冬自己与王怀曾在襄阳告别。 

 

另外王怀曾写的《早行》,是他在荆门写的诗,全文如下:

早发荆门州,瘦马驱不得。

霜严夜气尽,月色忽生黑。

回头见人影,童仆无声息。

悲风动深树,但听响瑟瑟。

不愁藏虎狼,乃愁藏盗贼。

昨日一百钱,杀人委荆棘。 

在目前我所看到的明清文集中,数次看到有诗文提到荆门有虎,也数次看到有诗文提到荆门人“悍”、“刁”、窃茶叶、窃鹦鹉等,这首王怀曾的诗中“不愁藏虎狼,乃愁藏盗贼”,也提到了虎、盗贼,看来这些诗人笔下的荆门州曾经都给他们留下了相同的印象。(同时,也终于让我肯定,在1973年,两位石牌革命者在杭州见面时聊到的“荆门打虎”,真的应该是他们曾经与猛兽之王有过一次近距离的接触) 

王怀孟与兄长一样,与刘淳同为好友,也与兄长一样行船于汉江,也写了数首词,如《感怀寄莘农刘大》、《沙洋里河舟次口号》、《金缕曲-偕刘莘农李武子登黑瑶台大醉辄赋》、《金缕曲-送莘农归楚》、《金缕曲-酒楼饯秋,同鲁之、刘莘农、翟宜三、鹤生、让汉昆季、彭小山、陶六泉饮,归作》,这些诗词都记录下了王氏兄弟与刘淳的交往,也证明王氏兄弟曾经水行经过荆门。其中《沙洋里河舟次口号》全文如下:

芦花瑟瑟水盈盈,廿四桥边无此清。

不用楼台添别景,更无箫管动凡声。

前村未过后村见,上岸初离下岸迎。

 

为问渔翁知乐否,全家终日画中行。

 

王氏兄弟均少负才气,惜均不得志。王怀曾1811年入都经过卢生祠,意气风发写下《卢生祠五首》,后来再过卢生祠时,已经“困顿已极,无复当时气概矣”,写下《卢生祠题壁》,后来1818年再过卢生祠时,仍是失意之人,又写下《戊寅京兆被放归里,重过卢生祠,题壁二首》。三过卢生祠,三次题诗,失意之情尽现。(陈沆也有写《卢生祠戏题二绝句》) 

  曾经给石牌留下文字的史致俨,也曾经参加过召试。据同治《续纂扬州府志》载,史致俨参加的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召试。《古籍里的石牌》之三十三(史致俨曾给许兆椿写过《寿许秋岩夫人七十》)、三十六(林则徐在日记中写到其听到史致俨去世的消息)均有提到史致俨。 

  

上面提到的王昶、赵文哲、吴省钦、刘淳、陈沆、王柏心、二王兄弟、陶澍、胡鼎臣,包括他们的好友张际亮、许兆椿等人,他们均曾经有乘船于汉江,并有诗留下,如已经写下的《古籍里的石牌之三十一----吴中七子之赵文哲与石牌》、《古籍里的石牌之二十一----清代学者王昶与石牌》、《古籍里的石牌之三十三----清许兆椿与石牌和石牌吴氏家族》、《古籍里的石牌之四十一----爱国诗人张际亮》、《古籍里的石牌之四十四----王柏心和刘淳》,还有很多人,希望以后有机会把他们经过钟祥、荆门的诗分享出来,这些都是曾经乘船经过石牌汉江段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