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古籍里的石牌之十四----望乡三里马良七里之石牌

(2024-02-14 17:10:11)
分类: 历史文化

古籍里的石牌之十四----望乡三里马良七里之石牌

 

很早就知道这么一句话:“望乡三里马良七里”,嘉靖皇帝将荆门望乡马良的一部分区域从荆门州划拨给了钟祥县,从此,石牌在行政上归属于钟祥了。但是,究竟是哪一年划拨的,我看到了两个说法。

 

首先说一下“里”。里甲制度是明朝的基层组织形式,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里甲制度,每110户编为1里。到清时期,随着人口增加,里也有所增加,

 

据乾隆十九年(1754年)《荆门州志》卷三“地舆”载,荆门有十二村:坊厢、望乡村、平泰村、羔观村、东寨村、马仙村、诸里村、阳田村、却陂村、藻湖村、长堤村、青塜村。(马仙即马良)其中马仙村有六千一百二十户,望乡村有三千八百六十九户。

据万历三十年(1602年)的《承天府志》卷五乡市记载,荆门州有三街五市一坊十一村。坊厢在城内,外十一村,分别是:望乡、青塜、却陂、羔观、马仙、平泰、诸里、东寨 、阳田、长堤、藻湖。

再看嘉靖十一年(1532年)的《荆州府志》记载,“荆门编户六十一里”,有“望乡村、马良村、羔观村、上马仙村、下马仙村、诸里村、上阳田村、下阳田村、长堤村、东寨村、青塜村、却陂村、藻湖村”共十三村。

原创:古籍里的石牌之十四----望乡三里马良七里之石牌


 也就是说,嘉靖皇帝把1100户,从荆门划给了钟祥,从而让他的出生地壮大起来。

 

再看“东宝区人民政府”官方网站上的介绍,“【地域变迁】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割荆门望乡石牌村3个里,马仙村7个里1100户隶钟祥县(今牌楼以东汉水西岸冷水、石牌一带)”。“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将荆门丽阳司划属钟祥(今仙居、石桥驿以东,胡集、双河一带)”。“19515月,钟祥县冷水区的牌楼、革集、黄集3个乡划归荆门县(1区)” 。那么在明嘉靖初年,石牌、冷水、胡集、双河一带均属于荆门。同时,我似乎可以理解,今日石牌镇曾部分属于望乡村、部分属于马仙村。

 

据目前比较普遍的说法,今日的荆门地,在很早以前叫当阳县。据《当阳县志》,汉景帝中元年,约公元年前149公元前144年,析江陵地置当阳县,另外在公元401年析当阳及编县地置长林县,即后来的荆门,西魏又析当阳地置绿林县,即沙洋;

在公元555年时,析当阳地置安居县(至于为什么叫安居,看过康熙版的《当阳县志》,以及石泉先生对江陵故地的分析,应该能够明白这个原因);

公元598元改安居县为昭邱县;

公元605年改昭邱县为荆台县;

公元606年废荆台县,入当阳县;

公元634年“以荆台地归并荆门”。

原创:古籍里的石牌之十四----望乡三里马良七里之石牌

 

 

即在公元555年,石牌地属于当阳县(当然更早的,包括以前权城、荆城、汉津等等说法,此文暂不列举),公元606年废荆台县后,不知叫什么名字,据清康熙版、同治版《当阳县志》,当阳县的确曾有一个荆台乡。

据康熙版《当阳县志》:“明初统有德化、荆台、沿江、马良四乡,后割沿江、马良入荆门,旋复割入钟祥”。这里的沿江、马良从当阳割入荆门,复割入钟祥,我想,极有可能就是“望乡三里、马良七里” ,不知是否指的是石牌。另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清校宋本重刊,红杏山房藏板,卷一百四十六,山南东道五,“荆州、荆门军”卷下记载,当阳“旧有十乡今六乡”。再据北宋《元丰九域志》清乾隆版,荆湖北路条目下记载,当阳,二乡,山口、新店二镇,有绿林山、漳水。

      原创:古籍里的石牌之十四----望乡三里马良七里之石牌


原创:古籍里的石牌之十四----望乡三里马良七里之石牌


28年后,在荆台地上设立荆门县。当然荆门县在历史上也是几置几废,公元782年、公元805年均复置过荆门县。

再后来就是嘉靖年间石牌由荆门改属钟祥,直至今日。

 

可以说,唐初的荆门县是在荆台县上设置的,这一点,明天启年间的《荆门州志》也明确地指出来了,“(荆门)州故曰荆台”。我在《古籍里的石牌之六----荆台》里也有提到。

 

另外,据《石牌镇志》1951年,石牌的陈集、斗笠、麻城3个乡划归荆门。1956年石牌的火山乡改属荆门。在1936年时,石牌镇面积1025平方公里。1949年时,石牌镇面积488.6平方公里。2001年时,石牌镇面积309平方公里。

 

不得不说,以前在石牌(荆台),真的是很大,在经过千年岁月后,只有今天的309平方公里了,而荆台,只剩下今天的荆台村了。不知缩小了多少倍!呜呼哀哉!

 

至于石牌究竟是哪一年从荆门改隶属钟祥的,我们可以看看以下志书,

 

比如,民国版的《钟祥县志》

卷一大事记:“嘉靖十八年”条目下,写着“望乡三里马良七里来属”。

卷二方舆:写着:“嘉靖十年以荆门望马诸乡来归”。

卷三建置-乡市写着:“嘉靖十年割荆门望乡三里马良七里来属,均于历史有关,故祥之。”

 

比如,康熙版的《安陆府志》

卷一郡纪-徵考:十八年七月,“巡抚都御史陆杰、巡按监察御史姚虞奏割荆门州之马良望乡二里属钟祥县”。

卷一沿革,写着“十八年巡抚都御史陆杰、巡按监察御史姚虞又奏,割荆门州之马良望乡来属”。

卷四乡市-钟祥县条目下,写着“嘉靖十年割荆门之望乡三里马良七里来属”。

卷十秩官表上,写着“嘉靖十年”,“割荆门州併沔阳州来隶”。

 

     原创:古籍里的石牌之十四----望乡三里马良七里之石牌


原创:古籍里的石牌之十四----望乡三里马良七里之石牌

 

比如乾隆60年的《钟祥县志》

卷一沿革写着:“……隶下荆南道,嘉靖十年改安陆州为承天府,置钟祥县,割荆门望乡马良来属,十八年隶荆西道”。

卷二乡市附条目下,写着“嘉靖十年割荆门望乡三里马良七里来属”。

 

清有名的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77湖广三-荆门州-章山城条目下:“一统志基州城在内方山东北马良口。按嘉靖十八年以马良望乡益钟祥县,今盖在钟祥界内”。

 

《荆门直隶州志》卷二沿革、《大清一统志》也是嘉靖十八年。

 

再看万历三十年的《承天府志》

卷三沿革里写着“十八年巡抚都御史陆杰、巡按监察御史姚虞又奏,割荆门州之马良望乡来属”。

卷五乡市-钟祥县-十二街四市一坊十村二十二里条目下,写着“嘉靖十年以钟祥为汤沐邑,又割荆门之望乡三里马良七里来属”。

原创:古籍里的石牌之十四----望乡三里马良七里之石牌

原创:古籍里的石牌之十四----望乡三里马良七里之石牌

 

由上可知,在古籍里,这两种说法就同时存在,而且同一本书也有两种说法。因此我一直困惑,石牌,究竟是哪一年归属钟祥县的呢?嘉靖十年,还是嘉靖十八年?这是一个需要弄清楚的问题。

 

现在说说马良与荆门、钟祥的关系谜团。

 

这个谜团,在民国版的《钟祥县志》里就明确提出来了,而且我目前在看一些古籍时,我也发现这个问题,关于章山(马良山),有说在荆门的,也有说在钟祥的,为什么呢?难道是在荆门钟祥的交界处?而石牌正处于荆门钟祥的交界处,而今日石牌与马良也是接壤的,而曾经石牌又是“望乡三里马良七里”。如果有家族说自己是钟祥籍,但世居马良,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马良七里”的石牌一带呢?

 

 原创:古籍里的石牌之十四----望乡三里马良七里之石牌


比如县志里提到的何氏家族,世居马良山之麓,但自何山隽以下,又均系钟祥籍。还提到了何惺、何芬家族(何芬即写石牌崇果寺碑记的人,我在《古籍里的石牌之十》里有介绍),他们家住在“马良南湖”,是钟祥籍,但内方山(马良山)之侧是他们家族的祖茔之地。何氏家族世居马良,是钟祥籍,也葬在马良,这里的马良,是荆门割给钟祥的“马良七里”之石牌吗?而“南湖”,会是石牌的南湖吗?

 

或者,这里有“飞地”的概念在里面?比如,石牌虽然是嘉靖中就由荆门划拨给了钟祥,但是石牌镇上的“十街三巷”之一的“杜巷子”却直到清末,都属于荆门州管辖。历史上荆门、钟祥两地确实有一些“飞地”存在,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都还在调整变化之中。

 

这个疑问,县志上也说“以俟详考”,那么,我也很期待有本地的专家学者,能够帮我解答这个疑问,先谢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