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石牌之十:石牌崇果寺和凤台寺的修建者以及碑记作者小考

(2023-12-27 13:27:48)
分类: 历史人物

石牌崇果寺,创于唐,盛于宋,清乾隆6年、乾隆60年、同治年、民国年四个版本《钟祥县志》,均提到宋徽宗时期“遣大臣冯楫修饬”。


因为对崇果寺的历史好奇,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但仅在本地县志、府志、湖北通志看到崇果寺以及崇果寺的“秋风和尚”的简短介绍。除此之外,就是清1719年的《重修崇果前寺碑记》、清1754年的《重修凤台寺前后佛殿碑记》。另外,清1719年的《重修崇果前寺碑记》里提到了《后寺重建碑记》,这块碑目前已不可见,具体内容我们已经无法得知。


为了查找更多关于崇果寺的信息,我把这些志书和碑记中提到的与崇果寺相关的人名,都记下来,然后在各种古籍里查找,遗憾只能找到部分人员资料介绍


《后寺重建碑记》的作者,云岵先生,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曾任陕西汉中知府,万历三十六年任建宁知府。《钟祥县志》、《湖北下荆南道志》、《湖广通志》、《建宁府志》、《福建通志》、《陕西通志》、《建瓯县志》、《褒城县志》、《汉南续修郡志》上均查到了关于他的记载,并有记载他修建城池、重修城隍庙、置田等事迹,以及他的妻儿也有简短介绍。


这位在各个志书上都有记载的名人,可惜今天无法知道他的名字的确切写法。在上述提到的几本志书中,他的名字有多种写法:

第一种写法,遗憾今天的各种输入法,根本打不出来。旋,这个字,把左边的“方”字改为“土”字,即为第一种写法。

第二种写法,旋。琁。

第三种写法,璇。


不管哪种写法,在上述几本志书中,对他的描述是一样的:钟祥人,云岵是他的字,进士,建宁知府(有一本上写作建宁知县),他的父亲叫张时熙,有(从)兄弟张坤、张垣,张坤的父亲叫张时勳,另还提到张时照、张时然;云岵先生、张坤、张垣均为进士。因此,可以将这三种写法,均认为是云岵先生。同时,乾隆6年县志、乾隆60年县志,均注明第一种写法有疑,有认为是“璇”字,有认为是“埏”字。我想也许因为这样,所以清1719年的《重修崇果前寺碑记》里提到他写的崇果寺碑记时,仅仅称为“云岵先生”,因为他的名字,连县志上都无法确认。

原创石牌之十:石牌崇果寺和凤台寺的修建者以及碑记作者小考

只是可惜,这位大名鼎鼎的云岵先生的这块碑文查不到,仅知道他有本《永言志》,以及撰写过《朝阳山云居祥庵鼎新记》。对此,真的是觉得遗憾,因为此碑上记载有崇果寺的历史渊源,如果能够找到此碑,或者查到碑文,相信我们可以把崇果寺的“身世”之迷打开。


那么冯楫呢?


荆门焦知云先生的《荆门古名胜》中也提到了崇果寺,对于冯辑,焦老说“冯楫无考”。我根据仅有的“宋徽宗”这个年代,以及“冯楫” 这个名字,在网上和书籍中搜索。


在网上搜索可以得知:冯楫,生年1075年,卒年1152年。1118年中进士,历官秘书正字(1127年)、司勋员外郎(1129年)、工部员外郎(1137年)、守宗正少卿(1138年)、给事中(1139年)、权尚书礼部侍郎(从三品)兼侍讲(1139年)等职。


雍正版本的《四川通志》卷九:“冯楫:字济川,蓬溪人,自号不动居士,政和八年进士,为正字,绍兴中知涪州,奏免泸、叙、长宁招兵之扰,仕至敷文阁直学士,左中奉大夫。”

原创石牌之十:石牌崇果寺和凤台寺的修建者以及碑记作者小考

政和八年,正是宋徽宗时期,即1118年。冯楫1118年中了进士,1149年升敷文阁直学士。我猜想,他修饰崇果寺应该是中进士之后。


冯楫不仅是宋朝的高级官员,还是虔诚的佛教信士,被誉为是佛教义解、修行方面造诣精深的“大学”。宋代僧人释普济撰《五灯会元》一书,列出释氏传法世系,冯楫被作为禅宗临济宗“南岳下十五世龙门远禅师法嗣”列入该书,是一位著名的佛教居士。他进行了许多佛事活动,诸如念佛参禅,访刹拜僧,问道求法, 印施佛经,为僧人、寺庙撰写铭记,捐修佛塔(如大足北山多宝塔,潼南大佛寺出资妆彩大佛金身,泸州报恩塔),组织“净土会”,弘扬佛教,倡行善事,等等。


看来,冯楫真的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居士,“冯大学”之称谓真是名符其实,派遣他修饰崇果寺,真是太合适不过了。他也曾写过其它寺庙的铭记,那么,他在修好崇果寺后,有没有写一篇关于崇果寺的碑文或者铭记呢?古籍里,仅能知道《宋诗纪事》《五灯会元》里收录有他的一首诗,以及傅增湘先生的《宋代蜀文辑存》里收录了他的十篇文章,另外还有一篇给密印寺钟楼写的文章。我十分愿意相信,他肯定有写崇果寺文章,只是今天的我们,已经找不到这篇文章了。


另外1719年和1754年的碑记作者,也是可以在志书上查到的。


1719年的崇果寺碑记作者“宣化府西宁县事”何芬,县志上记载明确,康熙十七年1678年举人,经魁,康熙三十六年进士,西宁知县,并且是以西宁知县“归老”并有他的传记。同时我查到康熙年的《西宁县志》上关于知县一职的任职记载,也是可以查到何芬的,明确写明在康熙四十一年任,在任七年。同样《宣化府志》、《竹溪县志》、《阳原县志》上也有他的记载。康熙版的《阳原县志》、康熙版的《西宁县志》就是他撰的。可以知道,何芬1692年任竹溪教谕,1696年任阳原知县,任职七年,1697年中了进士,1702-1708年任西宁知县,1719年写了崇果寺碑记。因此,这是一位德高望众的并且有相当才华的作者,晚年归乡,众人敬仰,才会受托写此碑记。

原创石牌之十:石牌崇果寺和凤台寺的修建者以及碑记作者小考

1754年的凤台寺碑记作者张弘绪,县志上也有记载,雍正二年(1723年)甲辰补癸卯正科乡试解元,侯执信榜,副榜。只是对他的名字略不同,乾隆6年和民国县志写着“张弘绪”,乾隆60年和同治县志写着“张宏绪”。另外乾隆60年的县志烈女卷中提到了张宏绪的女儿,女儿早寡,与婆婆金氏一道辛苦抚育儿子钱世荣,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时,张宏绪“举学宪戴题额旌之”,同时提到张宏绪的官职是云梦教谕。我查阅光绪九年的《云梦县志》,在职官卷中明确记载:国朝教谕,雍正,张宏绪,安陆府,副榜。这一点与凤台寺碑记中作者的官职“儒学教谕”相符,应该是同一人(《湖北下荆南道志》选举卷下在顺治三年1646年也有一个张弘绪,应该是另一个人,因为与县志上提到的张宏/弘绪在年代上跨度超过一百年)

 

原创石牌之十:石牌崇果寺和凤台寺的修建者以及碑记作者小考

原创石牌之十:石牌崇果寺和凤台寺的修建者以及碑记作者小考

另外,对这个寺庙的名字,我也很好奇,一直以来,有着“崇果寺”和“凤台寺”两个名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在查阅志书时,发现几个版本的县志和《安陆府志》上均记载的是“崇果寺”之名,似乎“崇果寺”才是官方正式的名称我再仔细读了清1719年的《重修崇果前寺碑记》、清1754年的《重修凤台寺前后佛殿碑记》,1719年的碑记,题目和正文均写的是“崇果寺”,而1754年的碑记,题目是凤台寺,而正文里却写着崇果寺“高踞于凤台之巅”,似乎凤台寺、崇果寺这两个名字是同时存在的,崇果寺有前寺后寺,凤台寺有前佛殿后佛殿。


据清《钟祥县志》记载:“崇果寺在石牌,创于唐,盛于宋,皇佑辛卯浴佛日,凤凰集此。”公元1051年,凤凰从南边飞来,集于崇果寺,可能从此就有了来凤关、凤台、凤台寺之名。可惜,来凤关这座近千年古城门,最后被拆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只留下了带字城砖,仅能给我们一点点念想。

原创石牌之十:石牌崇果寺和凤台寺的修建者以及碑记作者小考

再读碑记,发现还有区别:1719年的碑记,落款里写着“方丈住持僧”,而1754年的碑记,落款里写着“住持僧”。我不懂佛教知识,略微了解了一下,“方丈”和“住持”是有明显区别的,这也许就是“崇果寺”和“凤台寺”的区别。


凡是寺庙,都有一个住持,但不一定有方丈。简单的说,方丈的级别是高于住持的。一般的,只有规模较大的寺庙群才有方丈。如果是单个寺院,必须建有三个大殿,僧众达到500人以上,就算小寺院,僧众人数也不能低于300人。一个方丈可以在几个寺庙兼任,但一个住持只能在一个寺庙任职。方丈可以兼任住持,但是住持不能兼任方丈。方丈的任命是需要官方任命的,而住持不需要官方任命。


难道崇果寺是一个寺庙群,或者是一个规模级别都较高的寺院。


看碑记,崇果寺包括前佛殿(大雄宝殿)、后佛殿(地藏殿)、山门殿、钟楼、鼓楼、藏经阁(崇德楼)、崇德亭、“东岳大殿”、“天王宝殿”、“水府诸庙”、戏楼等建筑,似乎崇果寺的规模级别是大于凤台寺的。而且古镇当时还不止一座寺庙,一直有“三庵六庙”和“七戏楼”之说,可以想像,能够容纳数百僧人的崇果寺,以及众多寺庙戏楼,足见当年的石牌古镇是多么的繁华,又有多么雄厚的经济实力!


崇果寺在唐宋年间都由高官负责修建,写碑记的作者,也是当时有一定声望的名人,那么,我想它应该是有着一定等级地位的寺庙,当时它一定是香火兴旺的,只是到了清晚期,它已是残败不堪了,有首1858年的诗《崇果寺七铜佛歌》记录了当时的状况:“顽然七佛了无识,击掊不碎颀颀蹲。迩来数载半苔蚀,掀公于淖无人援。”而到了上个世纪初,社会动荡,战火不断,百姓生活困苦,无人保护管理,尤其到了六七十年代,几十块碑石无了踪迹(据说有部分埋在某地下,但不方便开挖),铜佛也被砸毁卖了,这让今天的我们,每每想到此,谁不心痛悲愤?!


查找那么久,仅仅找到了这么一点资料,我也很无助,希望更多的人一起寻找,找到云岵先生写的碑记,找到冯楫修饰崇果寺的详细历史记录,还有可能存在的冯楫写的碑文,让懂得石牌古镇的老街人,对家乡少一点遗憾,让石牌的历史,少一点缺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