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编县”小考

(2022-11-07 13:11:13)
分类: 历史革沿

作者:刘甫

“编县”小考-荆楚文化网 (yangtzeu.edu.cn)

“编县”,这一历史上出现较早又消匿较早、却与多个行政建置(如武宁郡、长林县、长宁郡、长宁县等)交叉关联的行政建置,在今荆门历史上可谓举足轻重。然正因其废置久远、更迭之繁,加上资料的匮乏,令人晦暝。若想拨云去雾,恐非易事。笔者经过搜罗爬梳,摄取了一点初步认识。今奉之于众,就教于同仁。不妥或不完善处,以俟后来。

 

“编县”小考-荆楚文化网 (yangtzeu.edu.cn)

 一、“编县”历史沿革及置废年代

通过对古今各类文献的相互对照,去伪存真、正缪辨讹,有关编县的建置沿革兹列如下:

西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或宣帝元康四年(62),置编县。新莽代汉(9——24年),升编县为南顺郡,领鄀县、当阳县。光武中兴(25年),复西汉建置。建安十三年(208年),魏武得荆州,南顺郡复为编县,与当阳县同属南郡。十四年,曹仁败北,编县属东吴南郡。十九年,吴蜀分荆州,编县归蜀。二十四年,关羽败亡,编县重属吴。西晋沿吴制,编县属南郡。东晋隆安五年(401年),桓玄以沮漳降蛮于编县故地置武宁郡,分编县置长林县、鄀县南境置乐乡县属之;长林县、武宁郡俱立。又于编县侨立长宁郡,领长宁等四县,长宁在今荆门境。编县仍属南郡。南北朝时,宋元嘉中,分编县东境置莲勺、高陆二县,属南郡。齐仍宋旧。萧梁,编县仍属南郡。梁末太平二年(557年),省编县入长林县。

关于编县始置年代,《荆门市志》载,“西汉,在荆门西境置编县,汉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年),分江陵及编县地置当阳,属南郡。”条中并未确指其始置时间。据文义看,似于景帝时即已有编县。然而根据2004年荆州松柏汉简记载的南郡十七县中并无编县,而有“便侯国”。荆州松柏汉简的年代约在武帝元光前后(前129年),因此可证《荆门市志》所载的景帝年间(前149年)便已置编县一说有误。《汉书地理志》记载了南郡有江陵、临沮、夷陵、华容、宜城、郢、邔、当阳、中庐、枝江、襄阳、编、秭归、夷道、州陵、若、巫、高成等十八县,但该志反映的是汉成帝时的政区面貌,由此可知西汉后期是有了编县的。西汉南郡所辖的“便侯国”及“编县”从未同时出现过,先出的“便侯国”是否即后出之“编县”?二者有无继承关系?据《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便顷侯吴浅”条,“惠帝元年,以二千户封长沙王子吴浅为便侯”。又载,“武帝元鼎五年,(第四代)侯千秋酎金免。”可知武帝元鼎五年,便侯国已除。在该条最后一栏中还载有“(宣帝)元康四年浅玄孙长陵(因)上造长乐诏复家”和“编”字(5)。高成林先生认为通过以上所载说明便侯国的位置在“编县”,南郡的便侯国国除后,其封地改为县(19)。此说可从。只是笔者认为以上“编”字究竟仅指“元康四年浅玄孙长陵上造长乐诏复家”还是笼统将“元鼎五年,侯千秋酎金免”后即纳入“编”?笔者认为,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吴浅玄孙“复家”于“编”的可确定年代为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至于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便侯国除后是否即改为编县目前还不得而知。此外,如是,则该段时间该段地域的行政建置是否又出现真空?这是新的谜点。稳妥起见,笔者姑取“宣帝元康四年”,也即编县始置年代或为“前62年”。

关于编县省废年代,《荆门市志》载,“后梁大定三年(557年,笔者注:即萧梁太平二年),废编县入长林县。”另,《光绪湖北舆地记二十》亦载,“梁末,省编县入长林”。二文献基本吻合。故编县当裁撤于557年,也即,其自置迄废前后历时至少计619年。

 

二、“编县”地望

关于编县地望,最为芜杂纷乱,目前笔者所见之说凡六例。以下试逐一辨析。

1、《水经注》中之“许茂故城”及“高阳城”

《水经注漳水》云,“漳水东南流,又屈西南,迳编县南。县旧城之东北百四十里也。西南高阳城。移治许茂故城,城南临漳水。”此处明载有两个编县城,一为当时的时治(即许茂故城),一为县旧城(高阳城)。结合《太平寰宇记》所载“晋隆安五年,立武宁郡于故编县城”及《大清一统志》载“编县故城在荆门州,西汉置,晋隆安中移治而此城废”等来看,盖彼时编县已迁它处。归纳郦氏所言,编县自汉置以来仅有过一次迁徙,即:西汉至东晋隆安五年治高阳城,隆安五年至郦氏时治许茂故城。

2、乾隆《大清一统志》中之“荆门州”及“南漳西南”说

乾隆《大清一统志》卷二六五安陆府古迹编县故城载,“在荆门州,西汉置县,晋隆安中移治而此城废”;“高阳城在荆门州界,许茂城在襄阳府南漳县界”。该志另在卷二七O. 襄阳府古迹编县故城载,“在南漳县西南,汉县,故城在安陆府荆门州界,晋隆安五年移治此,梁省”。此说在东晋隆安年间迁移后的编县治所方面基本依据《水经注》而来,将许茂故城定在今南漳西南,但却将东晋隆安五年前的高阳城置于今荆门境,不知何故。具体在荆门何处亦无指。

3、《读史方舆纪要》中之“荆门东山”说

《读史方舆纪要》载,“编县城:都邑考,州治东山平旷,号太平顶,汉编县所理也,恐误”。按,东山亦称“东宝山”,位于今荆门市城区中部,海拔228.5米,其上“太平顶”虽平却过于狭促。连纪要都认为其作治恐误。

4、清乾隆《荆门州志》中之“钟祥石牌”说

该志于“古迹”篇载,“编县城:在州东六十五里。毁于晋,南齐永明九年复修,名丰乡县。隋开皇初,并入长林县”。按,其云州东六十五里,大致今钟祥石牌界,未知何据。目其所叙沿革,明显与《太平寰宇记》称隆安五年于编县故城立武宁郡乖背,当误。

5、《中国历史地图集》中之“荆门仙居”说

谭其镶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西晋荆州南郡”图幅中将编县标注于大致今荆门西北仙居乡一带,亦不知其何据。窃度之无非有二:其一,或受杜注“(编县)东南有那口城”影响,仙居处胡集西、那口(磷矿)西北。其二、或受《大清一统志》“东晋隆安五年前编县在荆门州”之影响。

6、《荆门市志》中之“荆门烟墩西北(笔者注:或李家洲)”说

《荆门市志》云“隆安五年(公元401年),于编县故城置长林县(故城在今烟墩西北境)”。不知所据。按,该地倒是位于《水经注》中许茂故城之南向、漳水东畔,但非西南而是东南,明显与郦氏所言的高阳城在许茂故城西南相抵牾。此外,若该处即编县故城(高阳城),郦道元当初记述漳水南下途经时必不致遗漏。

综合分析以上诸说,笔者认为,按照古文献征引上“就早不就晚”的原则,《水经注》当为最权威参考资料。即:编县治所自始至终仅有两处,东晋隆安五年前治高阳城,后治许茂故城。郦道元作为时人,当不致出现舛误。且据《水经注》成书年代(约512——525年)距编县被废之年(557年)仅短短数十年,笔者认为这期间编县治所不会有大的变化,始终在许茂故城。而其它诸说不知所据,均与《水经注》说相抵牾,可不取。况且在定位东晋隆安五年之前的“编县”方位时非东即东南,与《水经注》说旧城在“西南”明显不符。如是,则高阳城及许茂故城的确切地望又在哪里呢?笔者觉许茂故城的坐标更为明朗一些,可从该处着手。经查,今南漳境内漳水上游地区能符合许茂故城条件(即:漳水东南流,又屈西南,迳编县南,城南邻漳水)的地方仅有三处,分别为南漳县肖堰镇的“寺坪”及巡检镇的“亮家台”、“刘家台”。三地均处《大清一统志》中所云许茂故城之“南漳西南”(10)。经实地踏勘,位于肖堰镇沉河滩村一、二、三组的“寺坪”虽南邻漳水,但作为县治过于逼仄低湿,且据当地百姓讲,该地曾于民国24年(1925年)洪水泛滥、一片汪洋,设想若干历史时期,恐难免水患,故似可不究。余下“亮家台”及“刘家台”均可作重点考察对象。经考,两地呈西南、东北向相距仅十里左右,均系漳水边长形台地,皆南邻漳水。据有关资料,位于巡检镇小漳河村二组的“亮家台”曾发现过古遗址及鸟纹陶片,附近还有古墓岗。且结合漳水流向,该地更符合“漳水东南流,又屈西南”的特征。而同属巡检镇小漳河村二组的“刘家台”则处于四集辐辏之地,有多条公路在此交汇,水陆并具,交通位置十分重要。综合比较,“亮家台”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值得一提的是,从卫星地图上看,荆门仙居乡与南漳亮家台几乎处于同一纬度上,两地东西间距直线距离约27公里左右。(17)

有了许茂故城这一坐标,高阳城似乎清晰了许多。郦道元前后用了两次(即东北、西南)来说明高阳城及许茂故城间方位,方位断不致弄错。经考,刘家台或亮家台的正南方为当阳淯溪镇西北部,索其西南似已在今远安境内。笔者曾至今属远安的雷家河考察,该地西距远安城区、东接当阳北境,系一四面环山的盆地,其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一条小河南北向自中间穿过。如刘家台一样,该地有数条公路在此交汇,目前有村落居住。在河边田野散布着大量明清砖瓦残片,但未发现更早的遗存。该地处于刘家台及亮家台西南、沮水及漳水之间,东北距刘家台及亮家台直线距离分别约3740公里,去除山路曲折、距离测量的误差以及古今里制变化等因素,距郦氏所言百四十里(约今122里)(18)应该较为接近,可作进一步考察。


三、小结

通过对古今有关文献的梳理,本文基本厘清了历史上编县的建置脉络。而对编县置废年代的重新考订,笔者认为其始置于或汉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废于南朝梁末太平二年(557年)。关于编县地望颇费笔墨,笔者取《水经注》说,认为编县由初置高阳城至北徙许茂故城仅仅移动过一次。根据《水经注》所示(除非郦道元在方位上出现重大舛误),高阳城或在今荆门西、远安东、今远安与当阳北境交界处的沮漳水之间。许茂故城或在今南漳“亮家台”与“刘家台”二者之间,“亮家台”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若想取得进一步突破,尚需结合考古发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