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念佛佛音佛像助念堂养病堂 |
分类: 04归依三宝 |
天台山,为智者大师道场,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如来一代时教,又复注重于净土一门。虽未见华严末后归宗之文,其立法固暗与之合,足见佛祖原是一个鼻孔。
国清寺为大师将入灭定基之寺,至今一千三百数十年,虽屡经沧桑,代有兴替,而赖有高人为之住持,故致至今道风不坠。清乾隆初,宝琳珍公为之重兴,殿堂寮舍,焕然一新。尚有三堂,力未暇及。
一曰养老,以诸方名德,本寺耆旧,年老息心,专办己事,不有专堂,何资净业。
二曰养病,十方僧侣,孤孑一身,既来依止,即是同胞,一有疾病,不能随众,移此将息,以期速愈。如或世寿将尽,则移之助念堂中。
三曰助念,凡病重临终之人,移归此堂,常住即派人轮班助念。住持,班首,当为开导,令其通身放下,一心念佛。面前当供接引佛像,令其心念口念,耳听目睹,除佛之外,一无所念。庶可正念昭彰,随佛往生。
天台山是隋朝智者大师的道场,智者大师把五时八教判为如来一代时教,同时格外注重净土法门,大师当时虽然还没有见到《华严经》最后的《普贤行愿品》,不知道《华严经》最后一著也是归宗极乐,但是智者大师已经暗合《华严经》法义,足见佛祖原是一个鼻孔出气,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极乐。
国清寺是智者大师入灭之前定基的寺院,至今已经1300多年,虽然历经沧桑,幸好有高人住持,至今道风不坠。
清朝乾隆皇帝时,宝琳珍公重兴国清寺,殿堂寮舍,焕然一新。当时还剩三堂,无暇顾及。
首先是养老堂,各地的大德、本寺的长老,年老之后,息心专办自己的往生大事,如果没有专门的养老场所,那就难以成办净业资粮。
第二是养病堂,十方僧侣,孤身一人,既然来寺院依止大众,那就是同胞,一旦患上疾病,不能随众作息,那就转移到养病堂修养,希望能够早日康复。如果是病情严重,世寿将尽,那就直接转移到助念堂。
第三是助念堂,凡是病重临终的人,就移到本堂,常住安排人轮班助念,住持、班首也会为他们开导,让他们通身放下,一心念佛。在他们面前供阿弥陀佛接引像,让他们心中念佛,口中念佛,耳听念佛音声,眼见佛像,除佛之外,别无他念,这样就能保持正念,蒙佛接引,随佛往生。
出自:
《印光法师文钞》四卷、
续编《文钞》二卷、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