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学知足颜回欲望佛祖杂谈 |
分类: 12降伏己心 |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佛祖说:你们这些比丘,如果要解脱各种苦恼,应当学会知足。
知足就是真正的富有、快乐、安隐。
知足的人,虽然躺在地上,也是非常安乐;
不知足的人,即便过得是天堂般的生活,也还是不如意。
不知足的人,虽然财富很多,但依然是穷人;
知足的人,虽然财富很少,但依然是富人。
不知足的人,经常被五欲所牵引,知足的人看到他们就会觉得很怜悯。
这个是说知足。
颜回是非常知足的一个典型: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大家可以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人,有些人收入很高,但是呢,不知足,贪图名利享乐,总是为了获取更多财富而去费尽心思,这就是虽富而贫;
有些人收入不高,但是很知足,乐善好施,不光自己很开心,也让别人开心,这就是虽贫而富。
打个简单的比方:你的幸福感=你的收入
如果你不知足,也就是你的欲望很大,那么同样的收入,你的幸福感就比别人低。
如果你知足,也就是你的欲望很小,那么同样的收入,你的幸福感就会比别人高。
同样收入5000元,如果你的开支只需要2500,那么你的幸福感是2,你会觉得幸福;
同样收入5000元,如果你的开支需要10000,那么你的幸福感是0.5,你会觉得不幸福。
前面说的这几段内容,我们在家人也应当学习:
不要发脾气,不要傲慢,不要谄曲,少欲,知足。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着。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宣化上人解释说:
所以佛就说,“汝等比丘”:说你们各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欲求寂静”:要想求清净无为,寂灭真常的道。
“无为安乐”: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这种平安和快乐。
“当离愦闹”:就应该离开世间法,修一切的出世法。愦闹,就是在城市里边,天天都不知道做什么,整天忙忙碌碌,什么也没有成就。
“独处闲居”:离开愦闹,就要居住深山穹谷。独处,一个人在那儿住着;;闲居,在那儿用功修道。
“静处之人”:修行静虑的人。
“帝释诸天,所共敬重”:这一切的帝释和一切的诸天,都一齐的在那地方恭敬你。鬼神见到你都礼拜你,尊重你。
“是故当舍己众他众”:因为这个,所以要把自己一切的众业、众事、众缘都舍离了,也要把他众舍离。
“空闲独处”:在野外空旷的地方,很清闲的独自在那儿居住。
“思灭苦本”:想一想怎么样能把苦本──苦的根本灭了。
“若乐众者”:假设乐于一切的事,一切的业。
“则受众恼”:就会有众恼来逼迫,交煎自己。
“譬如大树”:就好像一棵大树似的,这棵大树
“众鸟集之”:很多的鸟都落在这棵大树上,
“则有枯折之患”:鸟虽然是一种小的动物,但是如果多了,也就会把大树给压断,压乾了,令树有断折之患。
“世间缚着”:所有世间的迷惑,这种的执着啊,
“没于众苦”:都好像陷溺在众苦里边。
“譬如老象”:譬如很老的一只象。
“溺泥”:它陷溺到泥沼里边了。
“不能自出”:它想要出来,可是在泥里总也走不出来。
“是名远离”:你若是知道这个,就不接近闹市那一些个境界、烦恼,一切一切都不接近,那么这就叫修远离的行门。
在当前这个时代,这一段内容,容易引起一些争议,所以我们就用宣化上人的解释,这样减少烦恼。
这个内容,我们在家人就不能完全照搬了。
我们可以学其中的精髓:不要去凑热闹。
弟子规里面有几句:斗闹场,
初学佛的人通常都喜欢热闹,喜欢到处赶道场,那也是他们的习气使然,我们不要去批评他们。
对于精进群的师兄,希望大家能够扎扎实实的在精进群里面修三五年之后,有兴趣的话,再去看看外面的道场。那个时候,或许大家就有一定的能力分辨了。
大家在不影响工作和生活的前提下,应当让自己少去参加不必要的聚会,少去打麻将,可以多念佛持咒,多学祖师大德的开示,比如印光大师文钞等等,让自己的心逐渐静下来。
如果大家解行并重,这样修个二十年,或许你就能逐渐体会到傅大士说的:
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
但是目前这个阶段,你就不要去说了,基本上属于吹牛,会误人误己的。
初学的时候,应当老实一点。对于恶缘,惹不起,躲得起,给自己一个好一点的修行环境,然后珍惜这个环境,精进修行。
经文出自:乾隆大藏经
又名:佛遗教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